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6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2-25
    理论探索
    河南省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与实现度研究
    严晗
    2021, 60(4):  5-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1
    摘要 ( 776 )   PDF (1495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落实、落地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乡村振兴进行综合评价与实现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振兴总体上升态势明显;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及部分分项指标能超额完成目标;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则无法如期达标;部分分项指标还有较大差距难以达标。建议河南省继续加大农林水务支出和城乡社会事务支出支农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
    新疆昌吉州乡村振兴实施途径研究
    艾洪娟, 毛德敏
    2021, 60(4):  10-1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2
    摘要 ( 505 )   PDF (1307KB)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疆昌吉州农业现代化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全州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农业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人居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等。立足昌吉州发展实际提出了5种乡村振兴实施途径:农牧民增收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乡村人才振兴模式、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农村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乡村产业
    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湖南省为例
    方泽波, 夏卫生, 朱捍华, 刘瑞
    2021, 60(4):  13-1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3
    摘要 ( 525 )   PDF (1398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数据分析法、比较优势分析模型对湖南省近年来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湖南省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不强烈、农村种植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种植环境有待改善的4个现实问题,以期为新一轮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路径选择。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调整:一是政府长远规划,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二是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规模、协调好各类作物的相互关系;三是建设好农产品产业链,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四是实现农村种植业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统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
    袁浩瀚, 魏君英, 何蒲明
    2021, 60(4):  19-2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4
    摘要 ( 584 )   PDF (1339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阐述了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研究
    丁晓雅, 何家理
    2021, 60(4):  22-2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5
    摘要 ( 545 )   PDF (1367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好地发展陕南特色产业,带动陕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通过对陕南特色产业农户入户发放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土地分散经营制约集约化生产、劳动力素质低不能支撑产业发展、品牌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以此提出了落实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加快土地流转进度、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知名品牌等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稻虾产业发展探析——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
    余开, 赵永锋, 宋迁红
    2021, 60(4):  27-3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6
    摘要 ( 613 )   PDF (1357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湖北省监利县通过政府主导、农民自发组织和村级配套,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探索出一条高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对监利县稻虾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监利县稻虾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监利县的稻虾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走出一条具有监利县特色的稻虾产业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
    新疆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
    刘艺, 王海燕, 彭亚萍
    2021, 60(4):  31-3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7
    摘要 ( 530 )   PDF (1533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构建新疆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新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各子系统安全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压力与响应系统是影响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2006—2017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状态,且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处在较高水平。由此提出相应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治理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推动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提高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加快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合作,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稳健发展。
    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
    包乌兰托亚, 鞠立瑜
    2021, 60(4):  36-4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8
    摘要 ( 510 )   PDF (4641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系统影响。构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明确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反馈关系与互动机制,识别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将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分为资源环境依赖型(N模式)、产业效益导向型(E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型(R模式)、社会文化兼顾型(S模式)、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共生型(ERS模式)5种模式。仿真结果表明,ERS模式是乡村旅游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模式,进而提出发挥产业乘数效应、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提高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健全乡村旅游政策响应体系等对策建议。
    产业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分析
    刘建芳
    2021, 60(4):  44-4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09
    摘要 ( 501 )   PDF (1666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正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产业构成视角分析“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融合新业态,在旅游空间、对象、形式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新内涵以及产业构成和旅游活动组合。在明晰乡村旅游内涵和产业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需求侧”刺激和“供给侧”改革2个方面探讨产业融合驱动机制,并提出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秦岭山区双河口古镇旅游发展研究
    寇萌, 黄德娇
    2021, 60(4):  49-5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0
    摘要 ( 558 )   PDF (1447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古镇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经济快速增长注入新的源泉,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方向标。双河口古镇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古道驿站文化、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但因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薄弱,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分析了古镇旅游发展现状,为未来双河口古镇旅游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秦巴山扶贫区域乡村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董晓英
    2021, 60(4):  52-5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1
    摘要 ( 504 )   PDF (2770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之一,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陕西秦巴山扶贫区域是全省贫困人口的主要所在地,贫困发生面广,贫困发生率高。但秦巴山扶贫区域具有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化、文化底蕴深厚等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了秦巴山扶贫区域的贫困因素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出秦巴山扶贫区域的乡村旅游扶贫路径,以期为秦巴山扶贫区域脱贫致富提供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养老融合路径探究
    叶银宁
    2021, 60(4):  56-6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2
    摘要 ( 675 )   PDF (1369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养老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老龄人口购买能力的攀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催生出广阔的养老消费市场。乡村旅游养老作为融合乡村旅游和养老两大产业的新业态,对于缓解城市养老压力、平衡乡村旅游季节差异和城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养老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是乡村旅游养老发展的促进因素,但同时存在供给和需求对接不力的矛盾。在分析两者融合的促进因素和存在矛盾的基础上,从乡村功能区域统筹规划、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民宿的新乡土表达——基于长兴县的实践思考
    吴兰桂
    2021, 60(4):  61-6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3
    摘要 ( 482 )   PDF (1681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浙江省长兴县产业实践的实证观察和研究,构建以乡村人或返乡人为最优乡村民宿经营主体的多功能乡村民宿空间和基于物-事-意三元素的新乡土表达路径,寻求民宿经营与关联产业的密切对接,以市场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乡土文化,以期让村民更多地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增加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土地管理
    新常态下农户风险态度对其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分析
    阿玛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海力且木·斯依提
    2021, 60(4):  64-6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4
    摘要 ( 435 )   PDF (1507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哈密市伊州区6个乡镇485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农户风险规避态度对其农地转出行为及转出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信息识别能力、非农就业率、周围平级群体数量、转出户对交易对象的了解、家庭特殊事件经历等控制变量也有助于提高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质量和效率;由于拖欠土地租金、分期支付的出现使更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交易没有安全感,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增多,其土地转出意愿减弱。因此,加大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的形成力度,规范农地流转双方的保障项目,鼓励农地不集中、规模较小的农户从事非农生产是有效推进农地流转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
    曾文清, 张斌
    2021, 60(4):  69-7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5
    摘要 ( 776 )   PDF (1368KB) ( 8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从功能实现、实施内容、作用机制等方面与传统土地整治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上海和浙江的具体实践。基于此,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坚持突出产业支撑优势、构建宜居生活空间、优化生态网络体系的总体策略,并从规划引领、制度供给、资源整合、工程设计等方面予以保障实施,以期为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魏永梅, 方世明, 程佳
    2021, 60(4):  74-7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6
    摘要 ( 585 )   PDF (1514KB) ( 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团结村等村庄农户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的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的因素。结果表明,55.74%的农户愿意进行耕地细碎化治理。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对“乡村振兴”政策了解程度越高、从众心理越强,对今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态度越看好,农户更愿意参与耕地细碎化治理,家庭主要劳动力健康状况越良好、耕地越肥沃、地块到家的距离越近,农户耕地细碎化治理意愿越低。
    农村城镇化
    武汉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程帅, 田家华
    2021, 60(4):  79-8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7
    摘要 ( 557 )   PDF (1550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15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 2008—2017年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两者指数水平都较低;第二阶段,2011—2014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15—2017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的耦合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某方面来讲存在失调状况,但是随着两者的调节,逐渐趋向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据此提出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谢慧, 曾伟
    2021, 60(4):  86-9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8
    摘要 ( 473 )   PDF (162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构建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等计量分析方法,探索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发展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耦合协调度也由中低度协调发展为高度协调,但是,2010年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武汉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基于脱钩理论的川北传统农业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耦合研究——以绵阳市三台县为例
    侯兰功, 牟月华, 乔标
    2021, 60(4):  92-9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19
    摘要 ( 420 )   PDF (1884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脱钩理论,构建脱钩模型,测算三台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两者的脱钩弹性系数,划分两者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三台县2006—2018年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耕地安全胁迫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三台县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脱钩态势主要呈强负脱钩、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负脱钩4种,且呈动态交替变化;从脱钩-耦合关系来看,近13年的脱钩状态变化虽然部分年份存在较消极的状态,但大致上表现为从畸形向理想状态的转变;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特征:2007—2011年,该阶段脱钩状态表现出由极不理想状态逐步改善的趋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前期不合理逐渐优化调整;2012—2018年,该阶段整体表现出脱钩状态振荡稳定在合理状态与较消极状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耦合关系也基本稳定在协调与较协调状态。
    扶贫减贫
    基于PVAR的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减贫效应研究
    闫铁梅, 孔令成
    2021, 60(4):  97-10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0
    摘要 ( 436 )   PDF (1566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基础上,运用稳定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与减贫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随着年份变化由大变小,贫困发生率先增大后减小;长江经济带贫困发生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会随着年份变化由大变小,在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下,旅游产业发展先增大后减小;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发展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大于贫困发生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减贫效应,需要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业对贫困的脱贫力度;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奠定基础;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同时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打造出特色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优质旅游产业。
    科层“再造”:基层脱贫攻坚的组织运作机制研究
    吴晓璐
    2021, 60(4):  102-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1
    摘要 ( 437 )   PDF (1465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良好的组织体系与运作机制是脱贫攻坚的基石。随着当前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组织运作日益受到关注并得到讨论,既有研究产生两种对立的运动式治理与常态治理观点。运用深度访谈、观察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通过对B县的脱贫攻坚组织架构进行特征描述,勾勒当前基层脱贫攻坚组织运作的全过程,包括组织过程优化、执行过程可操作化与监督制度化,以此揭示科层“再造”的内在组织运作机制,解释回应二元划分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基点,提出完善常规组织建设与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建议。
    集中连片深度贫困村扶贫性生态移民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为例
    蒋飞云
    2021, 60(4):  106-1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2
    摘要 ( 477 )   PDF (1474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实施易地搬迁后留置的农业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开展复垦、复绿、退耕还林研究。结果表明,对搬迁后的土地采取复垦、复绿、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够将遗留的土地利用最大化,产生经济效益,并修复该地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移民区土地资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针及政策提供借鉴。
    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特征研究及对策建议——基于陕西省岚皋县滔河镇统计数据
    邓淑红, 吕杰, 殷静蔚
    2021, 60(4):  111-11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3
    摘要 ( 455 )   PDF (1532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017年陕西省岚皋县滔河镇的精准扶贫统计数据进行了AF多维贫困分析。结果显示,滔河镇贫困人口呈现多维贫困、老龄化、病残多、文化程度低的特征。从2013年以来滔河镇扶贫来看,扶贫措施呈现出由单一向多维方式转变、贫困识别精准和投入资金巨大等特点。同时存在着产业扶贫缺乏可持续性、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脱贫指标单一和扶贫信息登记缺乏动态性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就业扶贫对减贫脱贫的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疆拜城县深度贫困村的调查
    祖拜旦木·吐拉甫, 祖力菲娅·买买提, 赵艳梅, 马红卓
    2021, 60(4):  116-12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4
    摘要 ( 423 )   PDF (1411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新疆贫困检测调查数据和南疆四地州中的拜城县深度贫困村的调查数据,分析就业扶贫对减贫脱贫效应及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从个体、家庭和村庄对影响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良好、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正显著影响;而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有负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民上楼的反贫困策略研究
    许佳君, 李萍
    2021, 60(4):  122-12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5
    摘要 ( 394 )   PDF (1339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描述了中国农民上楼所面临的五大贫困类型,具体有生计贫困、文化贫困、关系贫困、权利贫困和社区贫困。分析了这五大贫困类型产生的原因,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根据这五大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反贫困策略。
    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与大别山产业扶贫——以湖北省蕲春县中药材产业为例
    陈思中, 吴学兵
    2021, 60(4):  125-12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6
    摘要 ( 511 )   PDF (1353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扶贫产业选择的影响机理,继而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分析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药材产业的扶贫效应。研究发现,资源禀赋能增加地区扶贫产业的比较优势,但也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和“贫困陷阱”,扶贫产业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而蕲春县中药材产业也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扶贫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以及销售途径单一化等问题。最后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品牌化发展的建议。
    四川省贫困县农民幸福指数实证研究
    罗魁, 周丽, 郭彩, 付雪薇
    2021, 60(4):  129-13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7
    摘要 ( 511 )   PDF (2012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探究贫困县农民幸福指数提升路径为目的,通过实地访问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结合国内外科学研究方法建立适合本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农民幸福指数,并用SPSS 24.0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究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四川省贫困县农民幸福指数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结合各个区域的首要影响因素,宜从改善经济收入、政治构建和社会治安等方面提升农民幸福感。
    人力资源
    辽宁省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寇爽
    2021, 60(4):  134-13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8
    摘要 ( 430 )   PDF (1417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阐释了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均衡性,并对辽宁省具体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能够较大程度带动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农业产业技能的培训等,以帮助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提出帮扶措施,以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就业。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淅川县为例
    党海涛, 刘志有
    2021, 60(4):  139-14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29
    摘要 ( 438 )   PDF (1500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7—2019年淅川县统计年鉴数据,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淅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为第三产业投资占基建投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占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均耕地数、第一产业生产值比重,均对劳动力转移呈正向促进作用,而经营性收入比重会抑制劳动力转移。
    生态文明
    PDCA循环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质量管理研究
    黄无非
    2021, 60(4):  144-14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0
    摘要 ( 442 )   PDF (4330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的住宅建造模式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有助于改善农村传统的建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减少在农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引导农村建筑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基于“两山”理论的陕西省绿色共生模式研究
    杨瑛娟, 周晓婷, 郭峰娟
    2021, 60(4):  148-15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1
    摘要 ( 481 )   PDF (1391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两山”理论和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绿色发展模式评价模型,α为“经济山”对于“生态山”的竞争抑制系数,β为“生态山”对于“经济山”的竞争抑制系数,当α>β时为灰度绿色发展模式,当α<β时为浅度绿色发展模式,当α=β时为深度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再结合陕南绿色发展模式得出结论,西安、铜川、汉中、商洛市为灰度绿色发展模式;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安康市为浅度绿色发展模式;没有城市为深度绿色发展模式。
    乡村文化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为中心
    曹珺
    2021, 60(4):  152-15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2
    摘要 ( 556 )   PDF (1337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调查,分析了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路和建议,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就业人口、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贤文化建设探析——以吉安市为例
    朱艳琳, 谢乾丰
    2021, 60(4):  155-15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3
    摘要 ( 560 )   PDF (1470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独特历史作用的一种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对发展和繁荣乡村经济、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引领和培育乡风等方面,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乡贤文化,为顺利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而凝聚起广泛的人才、文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与力量。
    社会保障
    委托代理视角下农村无证托老所治理研究
    左倩
    2021, 60(4):  160-16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4
    摘要 ( 403 )   PDF (1459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在深刻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委托代理视角下,设计出3种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农村无证托老所的运营新模式,即直营连锁小微型养老院、院-站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家庭养老床位,并从政策引导、财政支持、队伍建设和风险防控4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及对策
    尚哲
    2021, 60(4):  164-16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5
    摘要 ( 554 )   PDF (1513KB) ( 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积极引入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缓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供给压力的有效对策,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求不均衡、不匹配的现象。从大数据智慧养老与养老服务需求的匹配性出发,分析政策指导网络缺失、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闭合的供给与需求链尚未形成等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从政策引导和有效供给、信息整合和产业链闭合、个性化配置和精准服务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推进大数据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纵深发展。
    华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研究
    石薛桥, 张婷
    2021, 60(4):  170-17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6
    摘要 ( 513 )   PDF (1482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华北地区5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利用熵权法来确定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键属性指标,以1998—2017年华北地区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主要数据,运用控制图理论描画数据的波动变化和可控性。结果表明,除河北省外,其他4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先增后减,且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几乎同步增减,但整体上华北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处于稳态可控的。同时,为了减少居民贫富差距,可鼓励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可支配收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金融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绿色金融与农村发展的实证研究
    韩磊
    2021, 60(4):  174-17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7
    摘要 ( 444 )   PDF (1506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农村从生产到生活离不开绿色,绿色是“三农”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金融与农村发展有着天然的绿色属性与要求,二者协调发展,可助推乡村振兴早日实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绿色金融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得出绿色金融与农村发展有着较高关联度的结论。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加工企业融资渠道优化研究
    高霞
    2021, 60(4):  179-18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8
    摘要 ( 511 )   PDF (1378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作用重大。对农业加工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农业加工企业在现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发展瓶颈。以X农业加工企业为实例,探讨其现行融资渠道选择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乡村治理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功能与路径——基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视角
    刘立平
    2021, 60(4):  183-18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39
    摘要 ( 502 )   PDF (1324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当代乡村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在这一背景下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和客观的现实依据。论述了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和当代乡村治理困境背景下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的必要性,揭示了新乡贤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功能,从“三治结合”视角下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路径。
    乡村治理内卷化困境及其矫正 ——基于新乡贤返场的视角
    邓磊
    2021, 60(4):  188-19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40
    摘要 ( 530 )   PDF (1351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呈现出内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基层公共服务供需分离、乡村内生基础薄弱、村级组织行政化趋势凸显等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现代化语境下乡贤的新表述,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在创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强化乡村内生基础、协助村民自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期为乡村治理走出内卷化困境、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社合一
    李鹭
    2021, 60(4):  192-19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41
    摘要 ( 538 )   PDF (1350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村社合一制度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治理体系建设,弥补治理能力短板。通过对村社合一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行梳理,分析该模式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合理规避各类风险的手段,为准确把握村社合一、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最后探讨在乡村振兴中深化村社合一模式。
    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探究
    李懿
    2021, 60(4):  196-20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4.042
    摘要 ( 465 )   PDF (1484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法治国战略提出以来,推进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成为中国当下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目前,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主要存在治理机制缺位、治理理念保守、法治意识薄弱、治理措施不当等困境。从健全治理机制、转变治理理念、树立法治意识、优化治理资源等方面提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