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福留,赵珊珊,杜婷婷,等.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30-36. [2] 仇方道,顾云海.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3] 张荣天,焦华富.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5):719-727. [4] 何红,王淑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测度与对比——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中心城市为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85-92. [5] 周成,冯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3):186-193. [6] 许妍谢.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以浙江衢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6(8):70-72,149. [7] 马耀峰,张春晖,刘军胜,等.旅游耦合: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径[J].旅游导刊,2018,2(3):119. [8] 徐佳萍,郑林.福建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江西科学,2018,36(1):195-202. [9] 黄夏斐. 广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 叶勇,谭博文,宋惠芳.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6):55-63. [11] 赵红,张杜鹃.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T-U-E时空演化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36-42. [12] 李永平.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20(8):122-129. [13] 谭兴坤,何如海,赵敏,等.湖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3):27-3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