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新宏,沈霁蕾.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07(8):67-69. [2] 胡俊峰. 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合开发区管理机制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14-22. [3] 丁胡送,吴福象,王新新.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中的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及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25(6):96-100. [4] 孙君,姚建凤.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32-436. [5] 费文博,于立宏,叶晓佳.共建产业园区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吗?——来自沪苏两地的证据[J].经济体制改革,2020(3):187-194. [6] 向世聪. 园区经济理论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7-103. [7]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谢萍,李丽.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成都20个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的观察[J].财经科学,2013(3):26-34. [8] 马红.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连云港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3):18-21. [9] 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M].范国鹰,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10] 孙扬,柳宏志.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48-49. [11] 刘海燕,方创琳,班茂盛.北京市海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8(2):291-296. [12] 张英辉. 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9):77-78. [13] 丁建国,黄旭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活动内生性与效率——基于非平衡面板内生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42(6):132-138. [14] 郭京福,杨德礼.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2):116-121. [15] 薛婕,周景博,罗宏.DEA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8):37-40. [16] 何伟. 基于DEA方法的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4):154-156. [17] 赵胜豪,盛学良,钱瑜,等.基于CCR模型的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系统[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1):1227-1232. [18] 张本照,谢天宇,王海涛.安徽绿色经济效率的BCC-DEA有效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3):40-45. [19] 向鹏成,韦丹丹,吴涵.基于SBM的重庆市工业园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9,36(6):59-67. [20] 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3):498-509. [21] CAVES D W,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econometric society,1982,50(6):1393-1414. [22] 王永宁,王旭.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6):91-94. [23] 张静.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29-133. [24] 吴淑娥,王育宝,黄振雷,等.基于SEM的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安高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2(1):74-80. [25] FARE R,GROSSKOPF S,NORRIS M,et al.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