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磊,田俊,卓红秀,等.1961—2017年江西省晚稻寒露风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0,36(4):67-73. [2] 刘丹,郭瑞鸽,杨军,等.江西省寒露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江西农业学报,2019,31(10):102-108. [3] 李艳兰,黄卓,谢敏.近45年广西寒露风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8):117-122. [4] 章竹青,彭梦霜,谌晓玲,等.长沙地区寒露风气候特征及初日预测模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1):103-107. [5] 段春锋,徐敏,曹雯,等.安徽省寒露风初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趋势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276-281. [6] 王华,杜尧东,张羽,等.广东晚稻寒露风保险风险区划[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4):98-102. [7] 田俊,崔海建.江西省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2):107-114. [8] 曹娜,熊强强,陈小荣,等.提前喷施叶面肥对超级杂交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8,39(7):479-489. [9] 苏荣瑞,耿一风,田皓,等.江汉平原58年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20-5023. [10] 艾劲松,熊和琼,万磊,等. 潜江市不同类型“寒露风”特征及演变趋势[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3):3006-3010. [11] QX/T 94—2008,寒露风等级[S]. [12] 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13] 于波,鲍文中,吴必文,等.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154-157. [14] DB36/T 511—2018,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S]. [15] DB43/T 234—2004,气象灾害术语和分级[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