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丽萍,梁丽.适用与限度:我国就地城镇化研究[J].求实,2015(7):63-69. [2] 倪方钰. 城市化、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江苏省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0):100-103. [3] 崔曙平,赵青宇.苏南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启示与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0):47-51. [4] 陈叶军,辜胜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强县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县域城镇化[J].理论导报,2009( 3):25. [5] 赵青宇,崔曙平.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完善[J].城乡建设,2013(7):66-68. [6] 周扬,朱喜钢,郭紫雨,等.从“三集中”到“有机集中”:对苏南小城镇工业用地集聚集约发展的再思考——以常州市礼嘉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4):18-26. [7] 李忠. 发展专业分工型小城镇,振兴苏南经济[J].江苏经济探讨,1999(3):25-26. [8] 蒋灵德,张振龙.地域文化优势下的苏南小城镇特色研究——基于甪直镇总体规划实践[J].人民论坛,2011(32):170-171. [9] 吴丹丹,黄明华.苏州生态人居建设的路径探究[J].小城镇建设,2011(7):69-72. [10] 朱战辉. 苏南水镇农民城市化的实践机制[J].城市问题,2019(6):30-36,103. [11] 余秀江,崔国校.激进式农村城镇化的失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60-63,80. [12]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J].地理学报,2018,73(10):1865-1879. [13] 常晨,陆铭.新城之殇——密度、距离与债务[J].经济学(季刊),2017,16(4):1621-1642. [14] 王太文,刘祖云.内涵、演进、实践与话语:社区营造的四重解读[J].社会工作,2022(3):37-49,104-106. [15] 叶红. 浅谈社区营造对苏南村镇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16(7):10-13. [16] 康永超. 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及其创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