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艳,张成才,罗蔚然,等.基于改进最大值法合成NDVI的夏玉米物候期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4):159-165. [2] 李冰,刘镕源,刘素红,等.基于低空无人机遥感的冬小麦覆盖度变化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160-165. [3] 李军玲,张弘,曹淑超.夏玉米长势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13,21(3):149-153. [4] 牛亚晓,张立元,韩文霆,等.基于无人机遥感与植被指数的冬小麦覆盖度提取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8,49(4):212-221. [5] 韩文霆,李广,苑梦婵,等.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玉米种植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139-147. [6] 石雅娇,陈鹏飞.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玉米地上生物量反演[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7):117-123. [7] 苏伟,蒋坤萍,闫安,等.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育种玉米垄数统计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0):92-98. [8] 邵国敏,王亚杰,韩文霆.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估算方法[J].智慧农业(中英文),2020,2(3):118-128. [9] 陈绪昊,高强,陈新平,等.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6):3170-3184. [10] 李玉玲,张鹏,张艳,等.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的时空变化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49(6):1084-1096. [11] 邵立威,王艳哲,苗文芳,等.品种与密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82-188. [12] 何奇瑾.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