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家铭. 新型肥料研制开发与应用进展[J].氮肥技术,2013, 34(3):44-46. [2] 本刊编辑部.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J].中国能源,2020,42(7):1. [3] 方玉凤. 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转化及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4] 刘钦普. 国内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控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1-5. [5] 王小治,朱建国,封克.施用尿素稻田表层水氮素的动态变化及模式表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5):852-856. [6] 黄满湘,章申,唐以剑,等.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径流中氮的流失过程[J].土壤与环境,2001(1):6-10. [7] 张鸿睿. 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及径流流失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8] 段然,汤月丰,王亚男,等.不同施肥方法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2):1815-1822. [9] 宋永梅. 博斯腾湖流域面源污染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21(8):52-55,58. [10] 李英俊,王克勤,宋维峰,等.自然降雨条件下农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9-23. [11] 施泽升,续勇波,雷宝坤,等.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氮、磷处理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4):838-846. [12] 金树权,陈若霞,汪峰,等.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1):242-248. [13] 缪杰杰,刘运峰,胡宏祥,等.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5):86-93. [14] 石丽红,纪雄辉,李洪顺,等.湖南双季稻田不同氮磷施用量的径流损失[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4):551-557. [15] 宋娅丽,王克勤.滇中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1):150-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