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衍广,原艳梅.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力学预测[J].资源科学,2008(8):1212-1217. [2] 张衍广,林振山,李茂玲,等.基于EMD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J].生态学报, 2008(10):5027-5032. [3] 刘建伟. 建国后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1-6. [4] 李琳,陈波平.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63-65. [5]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 614-624. [6] 王建事,程钰,王鑫静,等.山东省生态足迹时空演变、因素分解及脱钩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3): 173-178. [7] 吕洁华,王潇涵,刘梓田.黑龙江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演变与驱动因子研究[J].林业经济,2020,42(3):39-46. [8] 邱寿丰,朱远.2000—2008年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2008版)[J].生态经济,2010(11):169-173. [9] 熊鹰. 湖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3-1688. [10] 高标,崔凤午.吉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6): 105-110. [11] 王禹锡,王瑜,姚小英.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4):245-249. [12] 张家其,王佳,吴宜进,等.恩施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5): 603-608. [13] 张佳琦,段玉山,伍燕南.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 177-184. [14] 王文婕,葛大兵,周双,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湖南攸县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1):142-146. [15] 唐帅,宋维明.温州市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问题,2014(1):35-39. [16] 陈望雄,佘济云,杨新荣,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岳阳市可持续发展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6):36-39. [17]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等.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J].地理研究, 2012(3):439-449. [18] 张鹏飞,李红,李萍.基于生态足迹的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科学,2019,38(5):104-110. [19] 朱文娟,关潇,肖能文,等.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泰顺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8): 57-60. [20] 杜灵通,高桂英.彭阳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101-105. [21] 陈卫平,朱清科,薛智德.宁夏自治区永宁县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2(2):237-241. [22] WACKERNAGEL M,YOUNT J D.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 indicator of progress toward regional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998,51(1-2):511-529. [23]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4): 480-491. [24] 沈德中.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5] 杜吴鹏,高庆先,张恩琛,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6):115-120. [26] EWING B,REED A,GALLI A,et al. Calcula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 2010 Edition[EB/OL].Oakland,USA: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10.http://footprintnetwork.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