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达,吴克宁,刘霈珈. 基于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的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6):22-28. [2] 陶娟平, 王宇坤, 刘峰贵, 等.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垦殖强度影响因子及其临界值确定[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32(15): 239-246. [3] 杨春艳,沈渭寿,王涛. 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1): 264-271. [4] 张文信, 董光龙, 杨忠学, 等.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39(1): 117-123. [5] 任国柱, 蔡玉梅.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对策[J]. 资源科学, 1998(5): 49-54. [6] 赖明华, 李婧媛, 徐翠兰. 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与利用模式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8,37(S1): 65-69. [7]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6,30(5): 71-79. [8] 刘孝宝, 邓良基, 高吉喜, 等. 雅安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J]. 山地学报, 2004(3): 303-309. [9] 潘峰, 黄素平, 李开军, 等.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耕地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20): 21-25. [10] 王雪,李益敏, 赵筱青. 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区耕地适宜性评价——以怒江州泸水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27(3): 1222-1227. [11] 杨奇勇, 杨劲松, 李晓明, 等. 基于GIS的盐渍土改良区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26(3): 477-485. [12] 刘琳, 余莉, 李正, 等.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19(3): 204-208. [13] 王筱明.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在退耕还林决策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7(8):113-116. [14] 袁磊,赵俊三,李红波,等. 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6):229-237. [15] 金贵,王占岐,李伟松,等. 模糊证据权法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 1246-1256. [16] 杨永侠, 施彦如, 孙婷, 等. 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47(4): 239-247. [17] 吴楠, 高吉喜, 苏德毕力格, 等. 长江上游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9(3): 268-275. [18] SAATY T L.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7,15(3):234-281. [19]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0] 肖莉,李韦,冯长春,等. 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4):131-136. [21] 刘瑜.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2] 姜蓝齐,张丽娟,赵慧颖,等.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