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平.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区域低碳效率空间分异——以湖南省各市州为例[J]. 经济地理,2017,37(3):188-192. [2] 谭吉玉,刘高常.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稀土产业低碳效率指标设计与决策模型[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7,8(3):121-126. [3] 胡剑波,郭风. 中国主要农作物碳效率动态变化研究——基于2000—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世界农业,2017(6):134-141. [4] 王若梅, 马海良, 王锦. 基于水-土要素匹配视角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资源科学, 2019,41(8):1450-1461. [5] 杨欣, 张华, 董玥. 经济社会转型期武汉城市圈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农业投入视角[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9, 36(4):1-11. [6] 柳开楼,叶会财,李大明,等.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J]. 土壤,2017,49(6):1166-1171. [7] 程琳琳,张俊飚,何可. 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研究: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9):218-230. [8] 周志方,董子琦,曾辉祥,等. 企业碳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S&P500强的证据[J]. 管理评论,2019,31(3):27-38. [9] 张军,李昊.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评价——基于生态创新和低碳效率的测度分析[J]. 林业经济,2019,41(9):106-111. [10] 何雷鸣,周楷,王玥,等. 新丝路经济带地区的能源与碳效率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8):17-22. [11] 薛龙飞,罗小锋,吴贤荣. 中国四大林区固碳效率:测算、驱动因素及收敛性[J].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8):1351-1363. [12] 余鹏,马珩,周福礼. 基于级差最大化组合赋权TOPSIS灰关联投影法的区域碳效率动态评价[J]. 运筹与管理,2019, 28(12):170-177. [13] 尹钰莹,郝晋珉,牛灵安,等. 河北省曲周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效率研究[J]. 资源科学,2016,38(5):918-928. [14] 汪俊. 安徽省区域农业低碳发展效率评价[J]. 时代金融,2016(15):70-71. [15] 余敦涌,张雪花. 基于随机前沿的天津市碳排放效率分析[J]. 环境工程,2016,34(9):152-15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