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慧玲,吴光远,王定锋,等. 茶蚜生物学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12):1265-1270. [2] 马野萍,孙洪波,王瑞霞,等. 七星瓢虫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初步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0(S1):154. [3] 王甦,张润志,张帆. 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117-2126. [4] 周宇航,程英,金剑雪,等. 七星瓢虫规模化生产与释放的应用效果[J]. 西南农业学报,2017,30(3):602-605. [5] 葛立傲,倪玺超,刘小英,等. 异色瓢虫在茄子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J]. 上海蔬菜,2020(6):52-53. [6] 孔琳.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的捕食功能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7] 张天澍,常晓丽,滕海媛,等. 释放方法对异色瓢虫防控辣椒桃蚜效果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18,44(6):210-213. [8] 周成松,韩宝瑜. 茶蚜生态学和防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茶叶,2002,28(1):8-11. [9] 高旭辉,梁丽云,杨云秋,等. 茶蚜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类、发生规律及其保护和利用[J]. 茶业通报,2009,31(2):59-61. [10] 常发杰,曾正国,杨世成. 3种药剂对柑桔蚜虫的防治效果[J]. 湖北植保,2019(4):5-6. [11] 李笑甜,姜嫄,路桂玲,等. 捕食性天敌昆虫七星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5):195-197. [12] 马亚云,张帆,王甦,等. 功能植物金盏菊对七星瓢虫温室定殖控害的增效作用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2019,41(2):276-282. [13] 王甦,张润志,张帆. 异色瓢虫的天敌作用与入侵危害[A]. 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2005.478-482. [14] VILCINSKAS A,SCHMIDTBERG H,ESTOUP A,et al.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icrosporidia associatedwith the invasive ladybird Harmonia axyridis[J]. Insect science,2014,22(3):313-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