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永平,王国亚.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 [2] 祁新华,程煜,李达谋,等.西方高温热浪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6,36(9):2773-2778. [3] 崔永学,崔亮亮,彭秀苗,等. 2011—2016年济南市高温天气与中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8,35(4):319-321. [4] 郑国忠,李珂.持续高温天气人体生理应激累积效应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29(6):32-36. [5] HEIM JR R R. An overview of 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productsand trends[J].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2015,10:1-9. [6] 丁裕国. 探讨灾害规律的理论基础—极端气候事件概率[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1):44-50. [7] 郭玉婷,李文韬,吴名杰,等.海南岛高温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0):308-312,332. [8] 赵景波,杨晓玉,许永红,等.陕西安康近50年来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研究[J].灾害学,2016,31(2):89-94. [9] 王朋,张蓓蓓.安康气象站1953—2016年气温变化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29(6):94-99. [10] 乔丽,程恺,吴林荣,等.近30a陕西省气象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1):253-256. [11] 宋波. 莱阳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9,9(5):72-73. [12] 高红燕,王丹,卢珊,等.西安市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J].干旱区地理,2015,38(5):912-919. [13] 孟小绒,杨晓春,曲静,等.西安市近59年高温天气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00-21302. [14] 刘晓冉,程炳岩,张天宇,等.近46年重庆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1):39-43. [15] 郭渠,孙卫国,程炳岩,等.重庆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98-105. [16] 孙晨,程志刚,毛晓亮,等.近44a四川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1):119-126. [17] 赵世发,王俊,周军元,等.陕南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对比分析[J].气象,2001,27(10):28-32,52. [18] 方建刚,陶建玲,白爱娟,等.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J].灾害学,2006,21(2):6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