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 张友谊. 大豆微核心种质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7. [3] 唐启义,冯明光. DPS 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0-284. [4] 陈华萍,魏育明,王照丽,等.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5):791-795. [5] 季彪俊. 影响水稻产量因子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14-18. [6] 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 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5):1108-1114. [7] 苗泽志,韩浩坤,杜伟建,等. 杂交谷子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8):785-788,812. [8] 林文磊,吕美琴,李明松,等.39份春大豆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聚类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10):1016-1022. [9] 常世豪,杨青春,舒文涛,等.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J].作物杂志,2020(3):66-72. [10] 覃思思,刘卫国,程彬,等.套作大豆耐荫品种筛选及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3):390-400. [11] 符小发,高强,任海龙,等.南繁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8,45(4):6-13. [12]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3):20-25. [13] 刘旭,李立会,黎裕,等.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J].农学学报,2018,8(1):1-6. [14] 张家榕,霍瑾,李贵全.大豆杂交后代群体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10):1579-1584. [15] 李照君,田汝美,蒲艳艳,等.大豆光合指标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研究[J].大豆科学,2020,39(4):577-586. [16] 慈敦伟,张礼凤,汪宝卿,等.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年份间差异及其关系[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6):872-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