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梦轩,杨青山,金捷凯,等. 中药材硫黄熏蒸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77-83. [2] 李峰,宋晓玲,刘亚鲁. 八角茴香及其混伪品的鉴别[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0):739-740. [3] 莫引优. 广西藤县八角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林业科技通讯,2020(8):113-116. [4] 孙长花,王征远,刘俊,等. 八角茴香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及稳定性探讨[J]. 食品工业,2020,41(12):189-192. [5] 黄聪亮,梁如良,陈文学.八角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4,39(5):59-62,67. [6] 潘登科,潘登高,向中福,等. 重庆八角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J]. 南方农业,2016,10(34):33-35. [7] 刘征.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快速检测探究[J]. 食品界,2020(9):115. [8] 黄丽,陈思伊,庞洁,等. 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31(8):123-128. [9] 王莉娟. 浅析食品中二氧化硫[J]. 食品安全导刊,2020(6):35. [10] 陶松,刘静,刘玲. 26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抗感染学,2020,17(5):627-631. [11] 闵小珍. 食品中二氧化硫检测的若干问题探讨[J]. 现代食品,2018(6):88-90. [12] 廖艳华,刘展华,陈琨,等. 广西省八角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结果分析与卫生标准的探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 26(5):486-488. [13] 张云,林真,吴丽琳,等. 建宁莲子中二氧化硫检测及污染情况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533-538. [14] 邱宏,顾万江,钟汉怀. 滴定法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硫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7):790-791. [15] 盘正华,黄海霞,黄妍,等. 不同方法测定香菇中二氧化硫含量[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3):210-212. [16] 覃志高,张倩勉,李如栋,等. 基于香菇中二氧化硫天然本底成因对其栽培技术与法定检测方法的建议[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8):2356-2363. [17] 王成芳,赵于芳,王颖莉. 干姜、粉葛、白芷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分析[J]. 食品工程,2018(4):60-62. [18] 刘玲,陶松,刘立民. 当归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2种检测方法对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2020,17(6):788-794. [19] 张正福,郭明静. 菊花茶中二氧化硫检测与结果验证[J]. 食品安全导刊,2020(18):99-100. [20] 郭枚婷,刘凡,吴亮,等. “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改进研究[J]. 广东化工,2020,47(12):186-187. [2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08-209. [22] 钟敦祥,叶靓钰,符碚,等. 不同温度下二氧化硫水合物的模拟研究[J]. 广东化工,2020,47(11):21. [2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01-603. [24] 殷冬琴. 二氧化硫浓度与颜色读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J]. 甘肃科技纵横,2020,49(8):90-93. [25] 刘明. 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方法的改进[J]. 生命科学仪器,2008,6(12):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