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成,冯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3):186-193. [2] 汪彬,陈耀.国内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62-72. [3] 张茜,赵鑫.交通基础设施及其跨区域溢出效应对旅游业的影响——基于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的数据[J].经济管理,2018(4):118-133. [4] 赵雅萍,吴丰林.旅游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差异协调机制与基本路径——以西部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2013(9):4-10. [5] 姜嫣,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47-50. [6] 杨松茂,任燕.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3):76-81. [7] 刘志霞. 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06-208. [8] 陆大道. 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34(7):769-772. [9] 虞孝感,王磊,杨清可,等.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68-1376. [10] 席建超,葛全胜.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49-1457. [11]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4(6):92-101. [12] 孙威,李文会,林晓娜,等.长江经济带分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70-1478. [13] 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76-81. [14]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98-1408. [15] 魏卫,邓念梅.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灰关联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29. [16] 龚艳,张阳,唐承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9):66-74. [17] 吴义根,曾珍,赵勇,等.安徽省“五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10):102-110. [18] 董文杰.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效率的动态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6):41-48. [19] 徐盈之,吴海明.环境约束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34-44. [20] 刘钊,李琳.基于Malmquist指数的产业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率评价研究——以环渤海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3):79-84. [21] 冯婧,江孝君,杨青山.中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效率时空格局[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8):1123-1132. [22] 潘竟虎,胡艳兴,刘晓,等.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测度[J].地理科学,2016,36(4):512-520. [23] 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86-102. [24] 舒波,郝美梅.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1(9):46-50. [25]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