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以忠,陈庆富. 荞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种子,2004,23(3):39-42. [2] 陈庆富. 荞麦生产状况及新类型栽培荞麦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3):1-7,131. [3] 李双红, 张礼秀, 杨莹,等. 荞麦营养及其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J]. 陕西农业科学,2015,61(7):57-60. [4] 任长忠,赵刚. 中国荞麦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5] ZHANG W.Evalu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tartary buckwheat[J]. Med Plants Res,2012,6(8): 1461-1467. [6] 姜涛, 孔令聪, 王光宇, 等. 安徽省苦荞麦种质资源引种观察及鉴定[J]. 农学学报,2013,3(7):8-10. [7] 王晋雄. 96份荞麦种质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 太原:山西大学,2015. [8] 田秀红, 刘鑫峰, 闫峰, 等. 苦荞麦的药理作用与食疗[J]. 农产品加工,2008(8):31-33. [9] 周达. 苦荞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黄酮含量变异分析[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0] 向达兵, 彭镰心, 赵钢, 等. 荞麦栽培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3(3):1-6. [11] 董雪妮, 唐宇, 丁梦琦, 等. 中国荞麦种质资源及其饲用价值[J]. 草业科学, 2017,34(2):378-388. [12] 张丽君,马名川,刘龙龙, 等. 山西省甜荞品种资源的研究[J]. 中国种业,2014(6):42-45. [13] 邓琳琼. 普通荞麦杂种优势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11. [14] 张志良, 瞿伟箐, 李小方, 等.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5] 俞建瑛,蒋宇, 王善利.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 粮油标准汇编测定方法卷[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17] 王明伟. 谷物品质测定与分析[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37-53. [18] 时政, 黄凯丰, 王莹, 等. 贵州省不同生态区荞麦蛋白质、黄酮含量变异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4):70-72. [19] 时政, 韩承华, 黄凯丰. 不同原产地苦荞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302-8303, 8342. [20] 李月, 宋志新, 胡文强, 等. 不同品种荞麦蛋白质和黄酮含量与环境的相关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5):79-82. [21] 刘三才, 李为喜, 刘方, 等. 苦荞麦种质资源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3): 317-320. [22] 杨克理. 中国栽培苦荞的籽粒性状分析[J]. 作物品种资源, 1992(4):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