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苦槠天然林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肖正利, 杨忠书, 钦松, 周丹
2018, 57(14):
90-9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4.021
摘要
(
440 )
PDF (1457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样方调查, 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测定方法, 测定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天然林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 绘制了存活曲线, 对苦槠种群龄级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苦槠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静态生命周期表表现出苗丰富, Ⅱ龄级以上的存活数呈现下降、Ⅲ龄级以上处在上升稳定发展期、Ⅵ龄级以上呈递减变化趋势特征, 这是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和种群内外部之间竞争造成的;存活曲线接近于迪维(Deevey)C型, 表示幼苗期死亡率很高, 随后死亡率低而稳定。龄级数量有较充足的后备资源, 不是连续向成年发育;龄级结构特征为I龄级苗比重大, 向Ⅱ~Ⅳ龄级以上高阶径转换过程中数量下降, 不连续发育, 在Ⅴ、Ⅵ龄级达到稳定, Ⅶ龄级以上向成熟林迈进趋势减少, 这都是环境条件的筛选作用结果;种群结构量化结果表明为增长稳定型种群, 说明苦槠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能保持稳定和扩散。通过加强苦槠天然林的保护, 适当人为干扰, 开展结构化森林经营, 保持种群的聚集性生长, 促进种群更新, 可维持苦槠数量和范围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