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冬小麦生长后期湿害分区研究
刘银秀, 匡晓为, 张祖潜
2022, 61(18):
16-2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8.003
摘要
(
376 )
PDF (2405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湖北23个代表站1971—2020年50年的资料,利用历年4—5月气象站日观测资料中,2、8、20时相对湿度达到85%,14时相对湿度达到82%,且日平均气温≥12.0 ℃,持续30 h以上为湿段天气标准,计算各站50年湿段天气系数以及5个年代的湿段天气系数最大值;用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计算各旬的涝渍指数,统计各站涝渍指数大于0.5、0.8、1.1的旬次数。湿段天气系数法、涝渍指数法对湖北省小麦生长后期湿害分区结果表明,以荆门市北部-孝感市北部-武汉市以北为主分界线,主分界线以北为湿害较轻区,且越往北湿害越轻;主分界线以南为湿害较重区,且越往南越重。鄂西南山区为湿害较重区。仙桃市2013—2020年赤霉病情与涝渍指数对应较好。在考虑地形地势的情况下,江汉平原除北部以外的地区,尤其是湖区低洼田块,为容易产生较长时段涝渍的区域;湖北偏南丘陵地区的谷地冲田,也有易涝渍地。在进行土地种植规划时,对湿害较轻地区,可尽量发展小麦种植;对湿害严重地区,最大限度地调减小麦面积。在湿害的防治上,实行排灌分家,低洼田采取明排加地下埋设暗管降低地下水位;疏理“三沟”,经常中耕松土,抑制地下水上升,防止耕作层过湿;进行作物高矮间套,提高光能利用率,降低田间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