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康公平,李建新,高健强,等.罗汉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4):127-128. [3] 戴俊. 罗汉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 钟仕强. 罗汉果的研究现状[J].广西农业科学,1992(4):164-166. [5] 李媛,梁士楚,黄元河,等.野生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4):581-584. [6] 彭云滔.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分析[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7] 周俊亚. 栽培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PAPD和AFLP分析[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8] 王娟,韦素娟,李丽云,等.罗汉果EST-SSR引物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12):3449-3452. [9] 白隆华,马小军,莫长明,等.罗汉果种质资源综合指数定量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482-2484. [10] 刘华英,覃灵华,罗春玉,等.罗汉果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29-631. [11] 莫长明,马小军,刘为军,等.罗汉果主要性状遗传效应研究[J].广西植物,2009,29(6):899-904. [12] 莫长明,马小军,齐力旺,等.罗汉果遗传性状变异、相关及通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4):121-125. [13] 刘为军,马小军,莫长明,等.罗汉果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09,40(3):284-289. [14] 梁贵秋,李全,陆飞,等.罗汉果新品种——福汉2号[J].农业研究与应用,2009(2):45-46. [15] 马小军,莫长明,白隆华,等.罗汉果新品种‘普丰青皮’[J].园艺学报,2009,36(2):310. [16] 马小军,莫长明,白隆华,等.罗汉果新品种‘永青1号’[J].园艺学报,2008,35(12):1855. [17] 何金旺,覃正维,李伯林.罗汉果新株系“伯林三号”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学报,2007,22(1):46-47. [18] 何金旺,李伯林.伯林二号罗汉果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学报,2007,38(1):80-83. [19] 付伟. 罗汉果二倍体及四倍体遗传变异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20] 闫志刚,白隆华,马小军,等.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方法对罗汉果植株变异的影响[J].种子,2012,31(2):97-98. [21] 闫海锋,黄夕洋,梁萍,等.二倍体与多倍体罗汉果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2011,18(2):177-180. [22] 李锋,蒋向军,蒋水元,等.无籽(少籽)罗汉果培育成功(简报)[J].广西植物,2008,28(6):727-727. [23] 莫长明,马小军,白隆华,等.罗汉果无籽新品种药园无籽1号的选育[J].中国果树,2014(1):12-13. [24] 黄夕洋,闫海锋,李虹,等.三倍体罗汉果及其亲本的同工酶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2015,35(6):802-806. [25] 闫海锋. 三倍体罗汉果生物学特征及其无籽果实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26] 韦荣昌,李虹,蒋建刚,等.多倍体无籽罗汉果及其亲本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2):387-394. [27] 韦荣昌,马小军,白隆华,等.多倍体无籽罗汉果及其亲本遗传背景的RAPD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4):1-5. [28] 刘丽华. 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 [29] 韦荣昌,马小军,闫志刚,等.罗汉果三倍体雌株与二倍体雄株遗传背景的RAPD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2):241-243. [30] 韦荣昌,白隆华.罗汉果三倍体雌株与二倍体雄株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5,46(6):881-886. [31] 莫长明. 罗汉果苷代谢酶基因转录组研究及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表达[D].南宁:广西大学,2016. [32] 唐其,马小军,莫长明,等.罗汉果全基因组Survey分析[J].广西植物,2015,35(6):786-791. [33] 秦新民,黄夕洋,蒋水元.罗汉果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3):109-112. [34] 黄姿梅. 罗汉果性别的分子标记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5] 李文兰,李景剑,李华英.农杆菌介导系统获得性抗性调节基因(NPR1)转化罗汉果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4):15-19. [36] 谭秀梅. 利用RNAi技术培育抗花叶病毒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D].湖南吉首:吉首大学,2015. [37] 向巧彦,黄夕洋,李虹,等.利用ISSR分子标记检测空间诱导罗汉果DNA突变[J].广西植物,2017,37(5):581-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