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成有,朱丽辉,蒋德明,等.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的探讨[J].中国沙漠, 2004,24(4):461-466. [2] 宋启亮,董希斌.大兴安岭不同类型低质林群落稳定性的综合评价[J].林业科学, 2014, 50(6): 10-17. [3] 刘方炎,高成杰,李昆,等.西南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27(2): 334-350. [4] 张继义,赵哈林.植被(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评述[J].生态学杂志,2003,22(4): 42-48. [5] 康希睿,李晓刚,张涵丹,等.不同混交措施下杉木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特征[J].生态学杂志, 2020, 39(9): 2912-2920. [6] 王宇超,李为民,张燕,等.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稳定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2): 2542-2551. [7] 于晓文,宋小帅,康峰峰,等.冀北辽河源典型森林群落稳定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5): 93-98. [8] 张明霞,王得祥,彭舜磊,等.秦岭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J].生态学报,2015,35(8): 2564-2573. [9] 钟军弟,李先琨,吕仕洪,等.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不同群落的稳定性评价分析[J].中国岩溶,2012,31(1): 16-22. [10] 闫东锋,王向阳,杨喜田.主成分分析法和稳定度指数法评价森林群落稳定性比较[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45(2): 166-171,182. [11] 马骏. 基于生态环境阈限与旅游承载力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核心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4): 195-202. [12] 朱东国,谢炳庚,陈永林.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山地旅游城市旅游用地策略——以张家界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15,35(6):184-189. [13] 李长荣. 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04(2): 16-20. [14] 陈桃,包安明,郭浩,等.中亚跨境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时空特征分析——以阿姆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2): 2643-2657. [15] 雷波,焦峰,王志杰,等.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2013,22(5):149-159. [16] 张丽谦,韩海荣,刘利, 等.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1): 67-71,90. [17] 张德君,高航,杨俊,等.基于GIS的南四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4,36(4): 874-882. [18] 马骏,李昌晓,魏虹,等.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5,35(21): 7117-7129. [19] 高润梅,石晓东,郭跃东.山西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稳定性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2012,36(6): 491-503. [20] 冶民生,吴斌,关文彬,等.岷江上游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 259-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