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 [2]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3] 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30/c_1125928631.htm,2018-02-12. [4]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2016,51(6):143-156. [6] 王文略,毛谦谦,余劲.基于风险与机会视角的贫困再定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2):147-153. [7] SEN A.Povre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M]. Oxfo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3. [8] 曾志红,曾福生.我国农村致贫的社会制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3(11):33-35. [9] 丁建军,金宁波,王璋.深度贫困生成逻辑与贫困陷阱跨越路径——习近平关于深度贫困问题重要论述的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3):114-121. [10] 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7-29. [11] 牛胜强. 多维视角下贫困内涵及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科学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7):1-5. [12] RAVALLION M.Poverty comparisons. Fundamentals of pure and applied economic[M]. Switzerland: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13] FOSTER J, GREER J, THORBECKE E.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J]. Econometrica, 1984, 52(3):761-766. [14] 奥斯卡·刘易斯.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M].丘延亮,译.台北:巨流出版社,2014.3. [15] 克莱尔·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4):49-55,4. [16] 杨艳琳,袁安.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1-14. [17] 陈诗瑶,葛常青,郭美玉,等.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以3个贫困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6):217-221. [18] 白维军. 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与创新发展[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1):13-18,2. [19] 韩广富,葛一璇.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6-31. [20] 孙咏梅.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2):76-84. [21] 周常春,刘剑锋,石振杰. 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J]. 公共管理学报, 2016,13(1):81-91,156-157. [22] 高文彦.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世界意义的可行性分析——基于非洲反贫困治理的实践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28(1): 73-79. [23] 江泽林. 精准方略下的稳定脱贫[J].中国农村经济, 2018(11):17-31. [24] 吴文娟. 伊犁州直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7(3):45-47. [25] 冯家臻,赖作莲,梁裕晨.关于建立和完善深度贫困县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调研与思考[J].新西部,2018(34):69-73. [26] 高恩凯,郑军.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脱贫农户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泰安市为例[J]. 农业展望,2019,15(9):42-51. [27] 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61-69. [28]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等.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670. [29] 赵弘,何芬,李真.环京津贫困带减贫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5(9):21-28. [30] 王富珍,周国华,唐承丽,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70-277. [31] 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32] 郭世优,龙涛,孔令阳,等.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四川藏区精准脱贫持续性研究[J].决策咨询,2016(6):51-55. [33] 陈齐铭. 农村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江西省Q区下辖4镇的实地调查[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18. [34] 汪超. 可持续生计理论对农民工资产贫困的理解与公共政策启迪[J].理论月刊,2019(6):123-130. [35] 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5/c_1124879967.htm,2019-04-16. [36] 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2-157. [37] 程启月. 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7):1225-1228. [38] 崔晓明.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秦巴山区旅游与社区协同发展研究——以陕西安康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8. [39] 宁泽逵. 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精准扶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86-94. [40] 何仁伟. 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31(2):221-230. [41] 王丹丹,甘淑,张超,等.不同地形特征下云南沿边村寨农户生计资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6):41-47. [42] 刘婧,郭圣乾.可持续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信息熵法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17):103-105. [43] 胡原,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2):7-12. [44] 吴孔森,杨新军,尹莎.环境变化影响下农户生计选择与可持续性研究——以民勤绿洲社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9):141-149. [45] 闻娟. 旅游视角下贵州西江苗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46] 赵雪雁,李巍,杨培涛,等.生计资本对甘南高原农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11-118. [47] 王振振,王立剑.精准扶贫可以提升农村贫困户可持续生计吗?——基于陕西省70个县(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9(4):71-87. [48] 王沛沛,许佳君.生计资本对水库移民创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150-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