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喜咏,李昌英,张繇曦.“美丽中国”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以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7):87-91,139. [2] Commission for the future. Our common future: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戴云菲.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J].商,2016(13):111. [4] 韦震. “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赢得生存之战——国外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释义[J].探索,2018(4):101-111. [5] 许智宏. 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未来之路[J].人与生物圈,2018(Z1):6-7. [6] 黄煦,陈洪健.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启示[A].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广州:中国水利学会, 2013.129-134. [7] 王爱兰.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城市问题,2008(6):88-91. [8] PASCUAL U, BALVANERA P, DÍAZ S, et al. Valuing natur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 The IPBES approach[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7, 26-27: 7-16. [9] 黄茂兴, 叶琪.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兼评环境与发展不相容论[J]. 经济研究, 2017,52(6): 17-30. [10] 黄蕾蕾.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理念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11] 王大鹏. “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J].理论参考,2013(2):14-15. [12] 杨景良.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J].现代交际, 2020(1):239,238. [13] 周琳.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引领美丽中国建设[N].经济日报,2019-10-15(016). [14] 陈明星,梁龙武,王振波,等.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J].地理学报, 2019, 74(12):2467-2481. [15] 胡宗义, 赵丽可, 刘亦文. “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14(9):4-7. [16] 方创琳, 王振波, 刘海猛.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J].地理学报, 2019,74(4): 619-632. [17] 蔡金洲,张富林,黄敏,等.湖北省典型区域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1):2500-2504. [18] 王雷.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交通世界,2020(21):10-11,35. [19] 迟向正,叶青,赵静, 等.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住宅,2020,27(8):8-13. [20] 赵永斯. 构筑全民心灵生态屏障——记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教授[J].今日国土,2006(Z3):11-13. [21] 赵哲.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 13)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