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柏中强,王卷乐,杨雅萍,等.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70(8):1229-1242. [2] 车冰清,仇方道.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5,35(11):1381-1387. [3] 陈明星,李扬,龚颖华,等.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J].地理学报,2016, 71(2):179-193. [4] 朱巧玲,杞如福.基于ESDA的中国劳动力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7,5(1):105-115. [5] 刘望保,石恩名.基于ICT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以百度迁徙为例[J].地理学报,2016,71(10):1667-1679. [6] 杨冕,谢泽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影响——基于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20,44(4):74-88. [7] 钟静,卢涛.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J].生态学报,2018,38(24):8849-8860. [8] 敬博,李同昇,温伯清,等.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5):793-803. [9] 钟紫玲,王占岐,李伟松.基于Voronoi图与景观指数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211-216. [10] 李君,李小建.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巩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7):1195-1204. [11] 沈陈华.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61-268. [12] 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13] 李颖,冯玉,彭飞,等.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天津市生态用地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7,37(12):180-189. [14] 毕硕本,计晗,陈昌春,等.地理探测器在史前聚落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与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8-127. [15] 丁悦,蔡建明,任周鹏,等.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5):657-666. [16]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88-3495. [17]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10):1073-1082. [18] 张晓瑞,华茜,程志刚.基于空间句法和LBS大数据的合肥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11):1809-1816. [19] 赖建波,潘竟虎.基于腾讯迁徙数据的中国“春运”城市间人口流动空间格局[J].人文地理,2019,34(3):108-117. [20] 王铮,夏海斌,田园,等.胡焕庸线存在性的大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生态学及新经济地理学认识[J].生态学报,2019,39(14):5166-5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