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金豹,张秋芝,郝玉兰,等. 中国青贮玉米的育种策略与目标[J]. 玉米科学, 2002, 10(4): 3-4. [2] 施清平, 徐赵红, 张建国. 十个玉米品种在广州种植和青贮的潜力研究[J].草业学报,2017, 26(3): 175-182. [3] 张吉旺, 胡昌浩, 王空军, 等. 青饲玉米品种的比较研究[J]. 玉米科学, 2004, 12(1): 8-9. [4] 陈淑萍,魏建伟,游永亮,等. 海河低平原区14个玉米品种青贮性状评价及适应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32(S1): 95-101. [5] 李莉, 梁维维, 张荟荟, 等. 14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 草食家畜, 2020(5): 34-40. [6] 刘晓, 王博, 朱晓艳, 等. 21个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在河南的品种比较试验[J]. 草业学报,2019, 28(8): 49-60. [7] 陈云梅, 赵欢, 肖厚军, 等. 贵州山地高效高产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筛选[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8): 8-12. [8] 焦金龙, 张艳茹, 王伟, 等. 西南地区20个青贮玉米品种(系)比较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0): 134-137. [9] 黄晓, 李兰青, 邓鹏, 等. 优良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在玉林市的引种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5): 44-45. [10] 钟昌松, 梁庆平, 邹成林, 等. 广西青贮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 广西农学报, 2020, 35(4): 59-64. [11] 邹成林, 郑德波, 谭华, 等. 广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J]. 南方农业, 2019, 13(8): 139-141. [12] 韦金安, 黄泽栋, 李明灌, 等. 都安县秋季粮饲通用玉米不同施肥期试验效果[J]. 中国农技推广, 2021, 37(5): 65-67. [13] 翟新秘, 秦利军, 项阳, 等. 隶属函数分析法对25份贵州玉米种质抗旱性评价研究[J]. 种子, 2018, 37(9): 51-55. [14] 张士龙, 贺正华, 黄益勤, 等. 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含非洲种质青贮玉米的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15): 3824-3828,3837. [15] 李德锋,姜义宝,付楠,等.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 草地学报, 2013, 21(3): 612-617. [16] GEETHA K, JAYARAMAN N.Path analysis in maize(Zea mays L.)[J]. Agriculture science digest, 2000, 20(1): 60-61. [17] 王得贤. 用单叶鲜重速测青贮玉米地上生物量[J]. 草业科学, 1997, 14(2): 68-70. [18] 雷志刚, 王业建, 梁晓玲, 等. 16个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 草食家畜, 2016(4): 43-49. [19] 张士龙, 贺正华, 万正煌, 等. 23份含非洲种质的青贮玉米组合初步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2): 48-53. [20] 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 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J].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5):1108-1114. [21] 王英成, 芦光新, 邓晖,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评价及筛选研究[J]. 草地学报, 2019, 27(6): 1725-1732. [22] 任丽娟, 赵连生, 陈雅坤,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东北地区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J].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32(8): 3856-3868. [23] 范继征, 石达金, 吕巨智, 等. 基于关联度、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西南区玉米新组合评价[J]. 种子, 2020, 39(1): 102-110. [24] 张赛楠, 苏治军, 高聚林, 等. 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及指标筛选[J]. 北方农业学报, 2019, 47(3): 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