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静, 任雪松, 宋洪元,等. 4个不同地区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甘蓝新组合的抗性鉴定[J]. 西南大学学报, 2016, 38(1): 67-72. [2] 索欢, 陈龙正, 徐海,等.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4): 115-117. [3] 严位中,杨家鸾,孙道旺,等. 云南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8-122. [4] 李壮, 牛应泽, 吴永成,等. 根肿病的研究进展[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4): 1733-1737. [5] 陈秀萍. 禄丰县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12(20):19-20. [6] 王祖君. 腾冲县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 云南农业科技, 2012(5): 51. [7] 蔺以柱,胡恩常,熊德新. 曲石镇油菜主栽品种根肿病抗性初探[J]. 云南农业科技, 2018(1): 41-42. [8] 杨进成, 李顺德, 刘坚坚,等. 玉溪市油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21): 181-183. [9] 杨家鸾, 杨明英, 严位中, 等. 昆明菜区大白菜根肿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探[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17(4): 343-344. [10] 太一梅, 袁琼芬, 刘萍,等. 昆明地区十字花科根肿病田间发生规律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4):52. [11] 尹俊龙, 钱正益, 郑宇峰,等. 盈江县高山大白菜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J]. 中国蔬菜, 2018(8):55-57. [12] 蔺以柱,朱芹仙. 腾冲县曲石镇油菜根肿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 南方农业, 2015, 9(24):53-54. [13] 杨正富,符明联,李根泽. 云南烟后移栽油菜苗床根肿病调查及防控建议[J]. 作物研究, 2016,30(3):320-323. [14] 范桂萍,杨庆华,宁锦程,等. 2005—2012 年峨山县油菜根肿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控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13,33(8):46-48. [15] 何朝怀. 临翔区油菜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J]. 云南农业科技, 2021(2): 22-24. [16] 符明联, 李根泽, 罗延青,等. 不同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0(4): 443-447. [17] 王靖, 黄云, 胡晓玲,等. 油菜根肿病症状、病原形态及产量损失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30(1): 112-115. [18] 徐海燕. 云南省油菜抗耐根肿病品种筛选及防治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19] HONIG F.Der kohlkropferreger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 eine monographie[M]. Springer, 1931. [20] 李旭利. 不同地区来源根肿菌的致病性、休眠孢子的超显微形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6. [21] KIM H, JO E J, CHOI Y H, et al.Pathotype classification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solates using clubroot-resistant cultivars of Chinese cabbage[J]. The plant pathology journal, 2016, 32(5): 423-430. [22] 高莹莹, 张梅, 赵坤, 等. 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中国园艺学会,2018. [23] 陈旺, 任莉, 徐理,等.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芸薹根肿菌无毒基因[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 中国作物学会,2018. [24] SHAH N,SUN J C, YU S W,et al.Genetic variation analysis of field isolates of clubroot and their responses to Brassica napus lines containing resistant genes CRb and PbBa8.1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state[J]. Molecular breeding, 2019, 39(11):153. [25] 柴阿丽, 朱发娣, 王惟萍,等. 我国芸薹根肿菌遗传类群分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S1): 309-315. [26] 杨佩文, 李家瑞, 杨勤忠, 等. 根肿病菌核糖体基因 ITS 区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18(3):228-233. [27] 刘亚培. 芸薹种蔬菜根肿病发病机理及其抗病分子标记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28] 王神云, 向明艳, 王红,等. 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和分子标记[J]. 扬州大学学报,2016,37(4):95-100. [29] 马坡,李晓楠,庞文星,等. 芸薹根肿菌 SSR 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6):872-878. [30] 任静. 芸薹根肿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31] 武月. 大白菜主要产区根肿菌的单孢分离及分子鉴定[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9. [32] 沈旭. 根肿病的再侵染及根肿菌单孢系生物学特性, 遗传多样性, 生理小种分子鉴定[D]. 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9. [33] KUBO N, ONNAZAKA K, ONO U, et al.Development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ubroot pathogen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7,149(3):73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