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青美,江仁望,韩方璇, 等.火炭母药材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25(10):3-7. [2] 任恒春,万定荣,谷婧,等.火炭母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10):1387-1389,1411. [3] 胡莹,梅全喜.火炭母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 5(1):121-123. [4] [宋]苏颂.本草图经[M]. 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 [宋]曹孝忠,校;寇宗墹,衍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 [元]李杲.食物本草[M]. [明]李时珍,参订;[明]姚可成,补辑;郑金生,等校点.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7] [明]刘文泰,等纂修.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M]. 曹晖,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9] [清]周士祢.婴儿论[M].陈熠编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 [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1]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校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2] 赵思兢,张俊荣.火炭母与赤地利辨异[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4(2):48-49. [13] 无名氏,刘训红. 本草46分类草药性[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4]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野生食用植物[M].南宁:广西侗族自治区科委情报研究所,1961.68-69. [15] 广西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中药志第2册[M].南宁: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3. [16]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贵州民间药物第一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5. [17] 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 [18]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四川常用中草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1. [19] 贵州省战备中草药调查队,贵州省科技情报室.中草药资料1[M].贵阳:贵州省战备中草药调查队,贵州省科技情报室,1972. [20]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湖南药物志第2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广西本草选编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 [22]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药用植物名录[M].昆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5. [2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77年版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25] 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编.福建药物志第1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26] 《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 浙江药用植物志上[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7] 《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 四川中药志第2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8] 蒋长远,周德铭. 中草药临床实验录[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 [29] 方鼎,沙文兰,陈秀香,等.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0]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1]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贵州中草药名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2] 刘意榕. 中国民间常见草药原色图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33] 李文瑞,李秋贵.中药别名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4] 辛宁. 壮药资源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35]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卷 2008年版[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6]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1卷 2014年版[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7] 万定荣,陈雨洁,魏玲,等.火炭母与粗毛火炭母的比较鉴定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8(4):54-57. [38] 任恒春. 火炭母和血三七化学成分及火炭母质量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3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2册)[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