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谭健晖,冯源恒,黄永利,等. 26年生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及家系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1(3): 189-192. [2] 孟永庆. 新西兰辐射松的无性繁殖[J]. 世界林业研究,1993(4):72-75. [3] 吴宗兴,李荣伟,郭亨孝,等. 澳大利亚辐射松考察报告[J]. 四川林业科技,2006, 27(1): 26-30. [4] 苏晓化,丁昌俊,马常耕. 我国杨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 林业科学研究,2010, 23(1): 31-37. [5] 刘涛,谢耀坚. 中国桉树人工林快速发展动因分析与展望[J]. 桉树科技,2020, 37(4): 38-47. [6] 姚瑞玲,王胤. 马尾松组培苗苗期生长规律及其造林试验初报[J]. 西部林业科学, 2015, 44(6): 15-19. [7] 王胤,姚瑞玲. 马尾松组培苗的造林成效[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7(11): 38-41. [8] DB45/T1771—2018马尾松速生丰产林[S]. [9] 徐有明,林汉,班龙海,等. 不同环境下火炬松种源造纸材性遗传差异与遗传稳定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08,44(6):158-163. [10] SYKES R,LI B,HODGE G,et al.Prediction of loblolly pine wood properties using transmittanc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5, 35(10):2423-2431. [11] 林元震. 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 林业科学, 2019, 55(5): 142-151. [12] 陈府生,甘科远,梁燕荣. 湿地松优质高效母树林营建技术的研究[J]. 广西林业科技, 1993, 22(4): 159-168. [13] 刘海,叶功富,朱祥锦,等. 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及养分积累[J]. 福建林业科技, 2014, 41(1): 49-54. [14] 许建忠. 2种国外松与马尾松生长比较[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36(3): 69-72. [15] 涂育合,董建文,陈永聪,等. 湿地松、火炬松与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的比较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1): 25-27. [16] 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J]. 生态学报, 2004,24(10): 2207-2210. [17] 刘煊章,蔡宝玉. 马尾松、湿地松林产量结构比较[J]. 林业资源管理, 1993(5): 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