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天财,朱云集,王永华,等.小麦产量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农学会.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76. [2] 刘保花,陈新平,崔振岭,等.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5):525-534. [3]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4):575-578. [4] 郑成岩,陈金,宋振伟,等.黄淮南部麦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13.173. [5] 薛双. 六个小麦品种在冀东生态类型区的品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3(11):60-62. [6] 王广满. 打造“江淮粮仓”品牌[J].江淮,2009(9):27-28. [7] 邱美娟,刘建栋,邬定荣,等.华北冬小麦开花及成熟期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3):250-255. [8] 成林,李彤霄,刘荣花.主要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6):931-940. [9] 费淑玲,赵玉风,赵永敢,等.影响淮北小麦后期生育的气象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49-49. [10] 王胜,田红,党修伍,等.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7,13(3):253-261. [11] 张杰,陈方.北京冬小麦灌浆期气象因子与产量间关联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137-139. [12] 史忠良,马爱萍.光照强度对小麦不同品种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8(4):16-18. [13] 杨光,陈若礼,张存岭,等.淮北小麦灌浆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54-5456,5460. [14] 高阳华,易新民.气候因子对小麦粒重规律研究[J].四川气象,1992,12(4):55-58. [15] 唐卷,汤永禄,李朝苏,等.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小麦千粒重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943-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