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人民网. 蒲县:“道德银行”开启精神扶贫新模式[EB/OL]. http://rmfp.people.com.cn/n1/2020/0911/c433051-31858308.html,2020- 09-11. [3] 王曙光,王彬. “道德银行”与中国新型乡村治理[J]. 农村经济,2020(2):1-6. [4] 李祖佩. 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村庄运行机制研究——兼议国家权力的实现基础[J]. 中国农村观察,2019(3):81-96. [5] 于语和,雷园园. 村民自治视域下的乡村德治论纲[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4-142. [6] 钱理群. 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J]. 文化纵横,2019(6):40-46. [7] 蓝煜昕,林顺浩. 乡情治理:县域社会治理的情感要素及其作用逻辑——基于顺德案例的考察[J]. 中国行政管理,2020(2):54-59. [8] 曾林.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信任危机与重塑——基于法治的维度[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6(6):90-95. [9] 刘芳. 从孝道看传统礼治在乡村社会的运行及其当代启示[J].孔子研究,2020(1):73-81. [10] 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 社会认同过程[M]. 高明华,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11] 张文显,徐勇,何显明,等. 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 治理研究,2018,34(6):5-16. [12] 袁方成,靳永广. 行政嵌入、村庄本位与治理多样性——基于对Y县宅基地改革的观察[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96-107,157-158. [13] 吴重庆.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69-172. [14] 李建华. 论德治与法治的协同[J]. 湖湘论坛,2017,30(5):22-27,2. [15] 陈金钊,袁付平. 简析法治的概念[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89-93. [16] 王妍.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审视[J]. 北方法学,2013,7(2):45-53. [17] 梁平. 基层非正式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 法学杂志,2019, 40(10):73-79. [18] 宋才发,刘伟. 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法治作用[J]. 河北法学,2020,38(6):2-12. [19]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 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2008(5):87-100,206. [20] 张艳芳. 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新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106-109. [21] 李东雷,刘晓梦. 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主体意识的构建[J]. 农业经济,2020(3):76-77. [22] 何阳. 多元主体互动视域下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41(12):196-203. [23] 马树同. “现代熟人社会”背景下乡村纠纷解决的策略选择与证成[J]. 湖北社会科学,2018(2):55-60. [24] 马树同.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乡村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基于宁夏J县积分制的实践考察[J]. 宁夏社会科学,2020(4):133-138. [25] 张静. 行政包干的组织基础[J]. 社会,2014,34(6):85-97. [26] 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 张巍卓,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4-68. [27] 何显明. 以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J]. 治理研究,2018(6):9-11. [28] 郁建兴,任杰.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J]. 学术月刊,2018,50(12):64-74. [29] 季丽新,陈冬生.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生成逻辑及其探索[J]. 中国行政管理,2019(12):7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