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洪芬,曾静静,曲建升,等.资源高强度流动区水、能源和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5):17-21,28. [2] 王慧亮,申言霞,李卓成,等.基于能值理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J].水资源保护,2020,36(6):12-17. [3] 赵良仕,刘思佳,孙才志.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水资源保护,2021,37(1):69-78. [4] 詹贻琛,吴岚,王艺璇.中美均面临水、能源、粮食三者冲突[J].中国经济报告,2014(1):109-111. [5] 李桂君,李玉龙,贾晓菁,等.北京市水-能源-粮食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J].管理评论,2016,28(10):11-26. [6] 常远,夏朋,王建平.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概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6,16(5):67-70. [7] 邓鹏,陈菁,陈丹,等.区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28(6):232-238. [8] 毕博,陈丹,邓鹏,等.区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2):72-77. [9] 彭少明,郑小康,王煜,等.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J].水科学进展,2017,28(5):681-690. [10] 王雨,王会肖,杨雅雪,等.黑龙江省水-能源-粮食系统动力学模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20,40(4):8-15. [11] 孙杰,解小爽.“水-能源-粮食”服务价值核算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2020,22(5):37-47. [12] 王凯,李景保,李欢.山西省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0,31(3):45-52,58. [13] 尹庆民,吴益.中国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9,21(6):20-29. [14] 李成宇,张士强.中国省际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20-128. [15] 焦士兴,王安周,李青云,等.河南省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状况[J].水资源保护,2020,36(2):21-26. [16] 冯亚中. 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 [17] 王浩,杨贵羽,杨朝晖.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3):329-336,321. [18] 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4):1-10. [19] 惠调艳,郭筱.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9,35(11):124-128. [20] 白雪,宋玉祥,浩飞龙.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8,37(1):67-80. [21] 姜磊,柏玲,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88-799. [22] 周露明,谢兴华,余丽,等.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能源-经济耦合关系[J].水电能源科学,2019,37(4):144-147,166. [23] 张卡,曲本亮,盖美.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3):316-320,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