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兴亚,周勋波,钟雯雯,等.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农田小气候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1):14-21. [2] 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8-7195. [3] 金桂红. 小气候与棉花败育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1):21-25. [4] 王旭清,王法宏,任德昌,等.小麦垄作栽培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植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5-8. [5] 李富先,季枫,杨举芳,等.北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小气候特征性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16-19. [6] 郭峰,万书波,王才斌,等.宽幅麦田套种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3):285-289. [7] 于飞,刘博,谷晓平,等.光温条件对设施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3):113-116. [8] 赖奕英,郭承君,占东霞,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9,46(9):20-22. [9] 王海洋,陈建平,蔡丽旺,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27-30. [10] 宁新柱,林海,宿俊吉,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78-8880. [11] 汪志强,张金龙,陈国栋,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2):20-21,23. [12] 李伶俐,马宗斌,房卫平,等.稀植留叶枝棉花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1):8-12. [13] 王延琴,崔秀稳,潘学标,等.不同密度群体对棉花光能利用率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9(4):14-16,36. [14] 涂勇,秦亚平,顾正清,等.盛花期调节群体底层透光率对棉花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2,41(2):31-32. [15] 韩慧君. 气候生态因素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1,24(5):23-29. [16] 李伟明,刘素恩,王志忠,等.棉花纤维品质年际间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J].棉花学报,2005,17(2):103-106. [17] 万燕,冯艳波,丁时永,等.温光气象因子影响棉铃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效应研究[J].棉花学报,2009,21(2):100-106. [18] 彭世杰,周仲华,蒋杰,等.花铃期增温对棉花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6,30(2):123-126. [19] 张明亮. 高密度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分析[J].新疆农垦科学,2008(4):10-11. [20] 李玉芳,李景龙,杨春安.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江西棉花,2009,31(5):31-33. [21] 娄善伟,赵强,高云光,等.不同密度水平对覆膜棉花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5):88-92. [22] 张玲,杜峰,杜红.新疆农八师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190-194. [23] 潘学标,李玉娥,王延琴.气候变异对新疆棉花产量影响的空间分析[J].中国棉花,2000,27(2):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