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2] 郭巧生. 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孟祥海, 张跃进, 张欢强, 等. 遮荫对半夏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5(3):219-222. [4] 魏胜利, 王文全, 秦淑英, 等.遮荫对掌叶半夏生长、产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11(24):4811-4815. [5] 张东升. 风沙半干旱区玉米/花生间作光能高效捕获和利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8. [6] 刘鑫. 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6. [7] 胡林. 植物叶面积系数法改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5,31(5):228-233. [8] 郁进元, 何岩, 赵忠福, 等.长宽法测定作物叶面积的校正系数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7(2):37-39. [9] MAO L, ZHANG L, LI W, et al.Yield advantage and water saving in maize/pea intercrop[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8:11-20. [10] 陈国栋, 万素梅, 冯福学, 等.带型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种间竞争力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7,26(7):990-997. [11] ZHANG G, YANG Z, DONG S.Interspecific competitiveness affects the total biomass yield in an alfalfa and corn intercropping system[J].Field crops research,124(1):66-73. [1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13] 林松明, 孟维伟, 南镇武, 等.玉米间作花生冠层微环境变化及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28(1):31-41. [14] 高阳, 段爱旺, 刘祖贵, 等.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6):1248-1254. [15] 张国泰, 郭巧生, 王康才.半夏生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7):395-397, 446. [16] 陈韵. 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17] 孟衡玲, 张薇, 卢丙越, 等.不同遮阴处理对半夏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1(6):1080-1084. [18] 郑茹茹. 光照和水分对半夏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9] 潘世民, 刘伯坤, 李润霞.半夏地下茎生长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 1996(10):18-20. [20] 孟祥海, 张跃进, 张欢强, 等.遮荫对半夏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21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