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劲松,李耀辉,王润元,等.我国气象干旱研究进展评述[J]. 干旱气象,2012,30(4):497-508. [2] 韦潇宇,胡琦,马雪晴,等.基于SPEI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2018,36(4):554-560. [3] 田伟. 海河流域气候变化引起的旱涝急转事件分析[D].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8. [4] 陈亚宁,李稚,范煜婷,等.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14,69(9):1295-1304. [5] 赵志宏,王建设,李伟华,等. 豫东平原夏玉米病虫害综合化学防控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2019,9(5):15-19. [6] 李辰. 豫东平原农业智能化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1):224-227. [7] 郭振升,皇甫自起,张慎举,等. 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7):4054-4057. [8]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等.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6):150-158. [9] 郭振升,刁少华. 豫东平原水资源现状及农业用水对策[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94-96. [10] 张怡,史本林.气候变化对豫东冬小麦产区的综合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36-339. [11] 成林,张广周,陈怀亮.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4):8-16. [12] 徐建文,居辉,刘勤,等. 黄淮海平原典型站点冬小麦生育阶段的干旱特征及气候趋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0):2765-2774. [13] 杨平,张丽娟,赵艳霞,等.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110-118. [14] 费龙,邓国荣,张洪岩,等. 基于降水Z指数的朝鲜降水及旱涝时空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3051-3063. [15] WU H, HAYES M J, WEISS A, 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the China-Z index and the statistical Z-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1, 21(6):745-758. [16] 孙安健,高波.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J]. 大气科学,2000,24(3):393-402. [17] 罗新宁,农万江.小波分析在农业气象灾害周期分析中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16,16(5):173-179. [18] 金钊,范伟.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197-199,203. [19] 刘源,徐国宾,段宇,等. 洪泽湖入湖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小波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20,51(2):128-135. [20] 张晨琛,孔庆伟,朱锋. 基于SPEI及连续小波变换的吉林省干旱周期性特征分析[J]. 气象灾害防御,2017,24(3):43-48. [21] 张得胜,陈雅芬,谭森明. 基于小波函数湛江市气象干旱周期分析[J]. 人民珠江,2020,41(7):18-24,43. [22] 刘晓琼,刘彦随,李同昇,等. 基于小波多尺度变换的渭河水沙演变规律研究[J]. 地理科学,2015,35(2):211-217. [23] 刘俊蕊. 昌吉地区地表径流量年代变化特征[J]. 陕西水利,2019(8):48-49,52. [24] 覃星铭,蒋忠诚,蓝芙宁,等. 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原山地区径流变异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2):120-126. [25] 唐大伟. 1951—2019年常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2019(3):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