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2]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3] 韩长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N]. 人民日报,2018-08-27. [4]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5]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6] 贺雪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9-26,152. [7] 郭景福,赵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制度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4):87-91. [8] 杨贵庆. 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J].规划师,2019,35(11):5-10. [9] 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10] 王林龙,余洋婷,吴水荣.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8(12):168-171. [11] 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等.“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41(11):111-119. [12] 蒋和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17-24. [13] 邓想,曾绍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4):111-117. [14] 叶杰,江海燕,张俊杰.“大湾区”背景下广州都市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策略——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J].中国园林,2019,35(5):63-68. [15] 杨犇,栾峰,张引.提质、共融:大都市近郊乡村振兴的产业经济策略——以乌鲁木齐北部乡村地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1):13-19. [16] 李竹,刘晶晶,王嘉峻.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2018(12):10-19. [17] 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41-45,73,161. [18] 朱胜萱,郑光强,卫宏健,等.计家墩理想村:文旅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J].风景园林,2018,25(5):54-59.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20]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21] 彭震伟. 小城镇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城乡规划,2018(1):11-16. [22] 杨贵庆,关中美.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1):1-6. [23]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4. [24] 马历,龙花楼,戈大专,等.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经济地理,2018,38(4):37-44. [25] 孙莹,张尚武.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7(4):74-80. [26]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27] 周祝平.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 [28]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8-15. [29]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32-39. [30] 王路. 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2. [31] 单德启. 论中国传统民居村寨集落的改造[J].建筑学报,1992(4):8-11. [32] 刘沛林. 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82-90. [33] 马航. 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34] 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J].人文地理,2002(5):45-48. [35] 赵烨,王建国.基于形态完整性的传统乡村聚落规划研究——聚落性能化提升规划技术的应用[J].城市规划,2018,42(11):33-40,53. [36]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37] 陆大道. 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110-118. [38]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6. [39] 陈修颖,陈国生.湖南省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1(4):394-398,403. [40] 张莉,陆玉麒.“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2):1534-1547. [41]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J].地理研究,2003(4):447-454. [42] 李晶. “点-轴系统”理论在镇安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S2):89-92. [43] 游士兵,苏正华,王婧.“点-轴系统”与城市空间扩展理论在经济增长中引擎作用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4):142-154. [44]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91-95. [45] 周国忠. 基于协同论、“点—轴系统”理论的浙江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7):114-118. [46] 王联兵,杨新军,刘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夏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6):110-112,163. [47] 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96-202. [48]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4):174-178. [49]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44-45,49. [50] 陆玉麒.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136-143. [51] 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7(2):90-95. [52] 许广通,何依,殷楠,等.发生学视角下运河古村的空间解析及保护策略——以浙东运河段半浦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7):77-85. [53] 刘滨谊,姜珊.纪念性景观的视觉特征解析[J].中国园林,2012,28(3):22-30. [54] 金鑫,陈洋,王西京.基于历史环境保护的文物古迹周边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建筑学报,2013(S1):66-71. [55] 王建国. 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J].建筑学报,2003(5):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