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付云鹏,李燕伟,丁义文,等.辽宁省14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0(2):74-80. [2]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6):853-861. [3] 陈武苹,夏坐超,邓贻龙,等.山地旅游背景下黔西南州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455-457. [4] 庞冬,何秉宇.乌鲁木齐市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9):116-120. [5] 芦颖. 贵州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6):94-99. [6] 段永蕙,景建邦,张乃明.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生态经济,2017,33(4):64-68. [7] 秦泗刚,段汉明,李正军.资源型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6,32(6):93-97. [8] 杜忠潮,黄波,陈佳丽.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38(1):135-147. [9] 付云鹏,马树才.中国区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时空特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5,35(3):31-33. [10] 王爱辉,刘晓燕,龙海丽.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1):6-11. [11] 杨阳. 基于变异系数的杭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四川环境,2016,35(5):67-72. [12] 王利香,付云鹏,臧洁,等.中国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耦合的灰色关联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9,39(6):26-30. [13] 戴铁军,赵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9(9):7-10. [14] 程广斌,龙文.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面板Tobit模型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35-43. [15] XING L, XUE M G, et al.Dynamic simul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economy-resource-environment system: Case of Wuhan c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230):474-487. [16] 张峻豪, 何家军.三峡库区移民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测量研究——基于湖北库区的实证[J]. 当代经济, 2017(4):79-81. [17] 李芳林, 臧凤新, 赵喜仓.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基于环境安全视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7):832. [18] 陈守煜. 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9]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0] 张玉泽,张俊玲,程钰,等.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0):51-56. [21] 苏宏枝,吴宗杰,董会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主成分与耦合协调度模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