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孝永,匡文慧.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城市地表覆盖组分与结构特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38(10):3057-3065. [2] 张硕,刘勇洪,黄宏涛.珠三角城市群热岛时空分布及定量评估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7):1157-1166. [3] 张昌顺,谢高地,鲁春霞,等.北京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J].资源科学,2015,37(6):1156-1165. [4] 武鹏飞. 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0. [5] 刘苏庆,陈建平,李诗.北京城区2000—2014年地表温度反演及因素分析[J].地质学刊,2019,43(3):499-505. [6] 孙应龙,王慧芳,李根,等.2000—2019 年北京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生态学报,2020,2(8):43-50. [7] 季青,贺伶俐,余明,等.基于Landsat ETM+数据的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与城市热岛的关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06-113. [8] 岳文泽,徐建华,徐丽华.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J].生态学报,2005,26(5):1450-1460. [9] 黄金海,汪海珍,吴建军,等. 植被指数与杭州市热岛效应的关系研究[J]. 科技通报,2007,23(3):446-450. [10] 裴志方, 文艳, 杨武年. 城市化下城市热环境与下垫面关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9(1):66-71. [11] 周廷刚,罗红霞,杜培军,等. 基于GIS与RS的城市绿化环境效益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4):535-538. [12] SOBRINO J A,RAISSOUNI N,LI Z L.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 surface emissivity retrieval from NOAA data[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1,75(2):256-266. [13] 白洁,刘绍民,扈光. 针对TM/ETM+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与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148-154. [14]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等. 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J]. 国土资源遥感,2004,16(3):28-32. [15] 叶彩华,刘勇洪,刘伟东,等.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监测指标研究及应用[J].气象科技,2011,39(1):95-101. [16] PENG J,XIE P,LIU Y X,et al.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landscape pattern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73:145-155. [17] 苏玥,玉山,都瓦拉,等.基于MODIS时间序列的内蒙古城市热(冷)岛效应研究[J].高原气象,2019,38(6):1263-1271. [18] 陈炫炽,陈蓉,廖瑶,等.典型喀斯特城市的热岛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测绘通报,2019,9(11):93-97. [19]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城市空间热环境研究[J].测绘学报,2002,31(2):139-144. [20] 杨春华,雷波,王业春,等.基于TM的重庆市主城区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2):227-238. [21] 崔凤娇,邵锋,齐锋,等.植被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0,37(1):171-181. [22] 刘斌. 北京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23] 李福建,马安青,丁原东,等.基于Landsat 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4):553-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