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鹰.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经济地理,2013,33(5):174-181. [2] 张燕,徐建华,曾刚,等.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桂林为例[J].旅游科学,2008(3):31-35,54. [3] 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140-145. [4] 吴丽敏,黄震方,谈志娟,等.江南文化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形成机理——以同里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4):143-148. [5] 秦远好,刘德秀,秦翰,等.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0):79-89. [6] 庞雅颂,王琳.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340-344. [7] 殷杰,郑向敏.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安全格局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0-65. [8] 程慧,徐琼,郭尧琦.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9] 韦福巍,周鸿,黄荣娟.区域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3):24-28. [10] 王宁. 2001—2012年杭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态势研究[J].旅游论坛,2015,8(3):60-65. [11] 庞闻,马耀峰,杨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比较研究——以上海、西安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2):44-48. [12] 周文丽. 国内外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8):1402-1408. [13] PERCH-NIELSEN S, SESARTIC A, STUCKI M.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 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0, 13(2):131-140. [14] 韩璐,吴红梅,程宝栋,等.南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启示——以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为例[J]. 世界林业研究, 2015, 28(3):75-79. [15] 殷杰,郑向敏,张光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5):165-172. [16] 秦晓楠,孙凤芝,袁文华.中国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作用机理研究——基于PLS与SD的组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7):31-40. [17] 翁钢民,潘越,李凌雁.基于改进DPSIR-DS模型的旅游生态安全等级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以“丝绸之路”沿线五省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8,32(6):17-32. [18] 张洪,司家慧,时浩楠.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2017(4):5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