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春生.刘赫男,张洪玲,等.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6):126-132. [2] 高荣,韦志刚,董文杰.青藏高原土壤冻结始日和终日的年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3,25(1):49-54. [3] 汪青春,李林,李栋梁,等.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05,24(5):708-713. [4] 高荣,韦志刚,董文杰,等.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3,22(2):191-196. [5] 王澄海,董文杰,韦志刚.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J].地理学报,2001,56(5):522-530. [6] 陈瑞亮. 冻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危害及其治理[J].长江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10,27(3):5-7. [7] 王绍令. 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1,12(2):164-167. [8] 周道青,杭德杨.青藏铁路对沿线冻土环境的影响及工程防护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1,38(12):13-14,24. [9] 高荣,董文杰,韦志刚.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2008,30(5):740-744. [10] 王秋香,李红军,魏荣庆,等.1961—2002年新疆季节冻土多年变化及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5,27(5):820-826. [11] 杨小利,王劲松.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J].土壤通报,2008,39(2):238-243. [12] 陈博,李建平.近50年来中国季节性冻土与短时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08,32(3):432-443. [13] 蒋复初,吴锡浩,王书兵,等.中国大陆多年冻土线空间分布基本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03,9(4):303-312. [14] 刘小宁,李庆祥.我国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及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3):299-308. [15] 元恩城,张鲁新,韩利民,等.青藏铁路冻土区环境问题对工程安全可靠性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4):433-437. [16] 王志坚,张鲁新.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冻土环境问题[J].冰川冻土,2002,24(5):500-592. [17] 张洪芬,王劲松,刘治.祁连山区春季冻土深度特征及对春小麦发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301-305. [18] 李海花,刘雪原,何江林,等.新疆最北部阿勒泰市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5-88. [19] 费晓玲,丁春兰.甘肃黄土高原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的关系分析[J].干旱气象,2009,27(2):148-151. [20] 李韧,赵林,丁永健,等.青藏高原总辐射变化对高原季节冻土冻结深度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9,31(3):422-430. [21] 李红英,田苗,尹育红,等.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1):85-90. [22] 张伟,周剑,王根绪,等.积雪和有机质土对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3,35(3):528-540. [23]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