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慧,闫业超,岳书平,等.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175-184. [2] 汪维栋,王双,柯浩,等.浅析制约咸宁市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0):15-16,29. [3] 万美强. 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4] 马乃孚,甘雨来.清江流域避暑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1):52-53. [5] 罗菊英,闫永才,李灿,等.恩施自治州气候资源分析及旅游适宜性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 21(S1):39-45. [6] 郭洁,姜艳,胡毅,等.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390-395. [7] 马孕孚,宋正满.神农架避暑疗养旅游综合气候区划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1(4):476-481. [8] 姚凯荣,敖芹,付清波,等.贵州省习水夏季避暑气候优势分析研究[J].青海科技,2019,26(4):78-83. [9] 吴普,周志斌,慕建利.避暑旅游指数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人文地理,2014,29(3):128-134. [10] 孔邦杰,李军,黄敬峰.山地旅游区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7,27(3):342-348. [11] 杨舒琳,林中鹏,韩赓.泉州市盛夏避暑旅游气候资源及区划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5,5(12):27-29,56. [12] 侯亚红,息涛,徐方姝,等,辽宁避暑旅游气候条件分析和气象指数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41(4):34-40. [13] TB52/QXXH 001—2016,贵州省气候避暑地评价标准[S]. [14] 李宁,徐永明,何苗,等.基于遥感的北京市体感温度指数反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6):1113-1121. [15] 骆月珍,石蓉蓉,陈海燕.人体舒适度预报中体感温度的引进、修正及应用[J].浙江气象,2002,23(3):18-21. [16] 李源,袁业畅,陈云生.武汉市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及其预报[J].湖北气象,2000(1):27-28. [17] 孙凤华,班显秀,齐丽丽.“体感”温度计算方法[J].气象科技. 2002,30(5):282-283,303. [18] 贺莉微,成姣,陈杰.咸宁市气候特征小波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 [19] 陈晖. 江西凌云山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