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春阳,张宇峰,滕洁.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4):42-45. [2] 李伟,刘晖.成都地区典型土壤与农作物中砷含量研究[J].四川环境,2008,27(5):27-30. [3] 沈丹锋,李建琴.砷毒田对水稻的危害及其后续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8(1):106-107. [4] 李春喜,邵云,鲁旭阳.砷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污染防治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908-1909. [5] 邱立萍.砷污染危害及其治理技术[J].新疆环境保护,1999,21(3):15-19. [6] 类成霞,陈长青,蒋瑀霁,等.水稻品种和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50(1):157-164. [7] 李仁英,沈孝辉,张耀鸿,等.无机砷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6):1067-1074. [8] 刘志彦,陈桂珠,田耀武.不同水稻品系幼苗对砷(As)的耐性、吸收及转运[J].生态学报,2008,28(7):3228-3235. [9] 龙水波,曾敏,周航,等.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1003-1008. [10] 谢正苗,黄昌勇.不同价态砷在不同母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农业环境保护,1988,7(5):21-24. [11] 沈孝辉,李仁英,徐向华,等.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J].土壤通报,2014,45(5):1273-1280. [12] 查红平,肖维林,雷晓林,等.砷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2):55-60. [13] 宋书巧,周永章,周兴.土壤砷污染特点与植物修复探讨[J].热带地理,2004,24(1):6-9. [14] 薛培英,刘文菊,刘会玲,等.中轻度砷污染土壤-水稻体系中砷迁移行为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5):872-879. [15] 杨文弢,王英杰,周航,等.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砷形态迁移转化规律[J].环境科学,2015,36(2):694-699. [16] 陈丽娜,柳晓娟.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根区砷铁磷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93-98. [17] 张红振,骆永明,章海波,等.水稻、小麦籽粒砷、镉、铅富集系数分布特征及规律[J].环境科学,2010,31(2):488-495. [18] 张静,常青晓,杜彦修,等.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1-5. [19] 赵方杰.水稻砷的吸收机理及阻控对策[J].植物生理学报,2014,50(5):569-576. [20] 曹仕,刘湘南,刘慕霞.基于高光谱指数的水稻砷污染胁迫多重判别模型[J].环境科学,2010,31(10):2462-2468. [21] 陈丹艳,许仙菊,栾德琴,等.几种改良剂对砷镉铅复合污染水稻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6):1284-1288. [22] 董飞,卢瑛,张建国,等.珠江三角洲稻田土壤砷及其向水稻籽粒迁移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137-2140. [23] 段桂兰,王利红,陈玉,等.水稻砷污染健康风险与砷代谢机制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430-435. [24] 雷鸣,曾敏,廖柏寒,等.含磷物质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34(8):3149-3154. [25] 彭小燕,王茂意,刘凤杰,等.水稻砷污染及其对砷的吸收和代谢机制[J].生态学报,2010,30(17):4782-4791. [26] 王钊,崔江慧,陈正,等.淹水-控温模式下砷污染水稻土溶液中砷形态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415-1422. [27] 许仙菊,张永春,沈睿,等.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8):1983-1987. [28] 张广莉,宋光煜,赵红霞.磷影响下根际无机砷的形态分布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2,39(1):17-22. [29] 沈允钢,施教耐,唐章城,等.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