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豪然,梁玲.近 50 年青藏高原东部降雪的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14,69(7):1002-1012. [2] 时兴合,李生辰,李栋梁,等.青海南部冬季积雪和雪灾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36-40. [3] 马林,张青梅,赵春宁,等.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春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3):61-68. [4] 马晓芳,黄晓东,邓婕,等.青海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J].草业学报,2017,26(2):10-20. [5] 胡亚男. 青海省牧区雪灾的成因及防御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8(27):28-29. [6] 张薇,宋燕,王式功,等.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技,2019,47(6):942-951. [7] 蒋文轩,假拉,肖天贵,等. 1971—2010 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J].冰川冻土,2016,38(5):1211-1218. [8] 孙秀忠, 罗勇, 张霞, 等.近 46 年来我国降雪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594-1601. [9] 柯长青, 李培基.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 1998,3(3):209-213. [10] 钱永甫,张艳,郑益群.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J].干旱气象,2003,21(3):1-7. [11] 周陆生,李海红,汪青春.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雪灾发布的基本特征[J].高原气象,2000,19(4):450-458. [12] 周倩,程一帆,周甘霖,等.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J].高原气象,2011,30(1):22-29. [13] 王文,程麟生.“96.1”高原暴雪过程三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2,21(3):225-232. [14] 校瑞香,祁栋林,周万福,等.1971—2010年青海高原不同功能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4,36(6):1456-1464. [15] 罗布坚参,德吉白珍,次仁朗杰.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32(5):18-24. [16] 康志明,罗金秀,郭文华,等. 2005年10月西藏高原特大暴雪成因分析[J].气象,2007,33(8):60-67. [17] 杨丽敏,李起续,边巴卓嘎.青藏高原南部一次暴雪过程综合分析[J].西藏科技,2016(2):53-57. [18] 假拉,杜军,边巴扎西.西藏气象灾害区划研究[M].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8. [19] 段旭,陶云,寸灿琼,等.孟加拉湾风暴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统计特征[J].高原气象,2009,28(3):634-641. [20] 许美玲,张绣年,杨素丽.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低纬高原的环流和云图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23(4):395-400. [2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2] 索渺清. 南支西风槽建立、传播和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D].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 [23]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J].高原气象,2013,32(6):1527-1537. [24] 何光碧,师锐.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14,33(3):615-625. [25] 段旭,陶云,许美玲,等.西风带南支槽对云南天气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2,31(4):1059-1065. [26] 熊秋芬,张玉婷,姜晓飞,等. 锢囚气旋钩状云区暴雪过程的水汽源地及输送分析[J].气象,2018,44(10):1267-1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