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爱敏,董安详,郭江勇. 陇东伏旱的气候变化及预报[J]. 干旱气象,2004,22(2):57-61. [2] 董大学,钟良平,李玉山. 冬小麦产量与底墒关系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1993(5):58-61. [3] 李超,刘文兆,林文. 黄土塬区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与生育期差别供水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8):3549-3560. [4] 刘长海,刘亚梅,于晓春. 2016年夏季“伏旱”对九三垦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2017(11):15-17. [5] 王艳波,徐峰,赵鹏飞. 北方农区伏旱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01-203. [6] 陈思宇,张杰丹. 甘肃省广河县伏旱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J]. 北京农业,2016(2):157-159. [7] 李梗,刘晓冉,刘德. 重庆市伏旱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科技,2011,39(1):27-32. [8] 韩世刚,苟思,吉莉. 重庆市伏旱频次气候特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72-16373. [9] 隋东,梁红,马福全. 2009年沈阳地区高温伏旱成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93-4695. [10] 陈立娟,王瑞华. 伏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15(7):57-58. [11] 方建刚,白爱娟,肖科丽. 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28-34. [12] 王帮能,徐世海,谭云廷. 丰都县伏旱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J]. 贵州气象,2014,38(2):41-43. [13] 田红,徐敏,李树. 安徽省伏旱特征及预报研究[J]. 高原气象,2006,25(4):731-736. [14] 李君,陈秀杰,司志华. 山东伏期降水时空的分布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65-10568. [15] 钟继祥. 广安伏旱及防御对策浅析[J]. 四川气象,2003,23(1):34-41. [16] 赵森,蔡祖炎. 盆东伏旱气候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原因[J]. 四川气象,2000,20(4):5-8. [17] 唐红艳. 伏旱对兴安盟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 内蒙古气象,2001(2):37-39. [18] 《达州伏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研究》课题评审专家小组. 达州伏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预)评估鉴定意见[J]. 四川气象,2003 (4):59. [19] 薛景轩,赵天虎. 冬小麦收墒期降水量的分析及预报[J]. 甘肃农村科技,1997(4):22-23. [20] 贾秀领,马瑞昆,张全国. 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09,24(Z1):214-217. [21] 张云兰. 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22] 刘富明. 盆东伏旱气候规律研究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J]. 四川气象,2000,20(4):2-4. [23] 张存杰,董安祥,白虎志,等. 甘肃省河东地区伏旱的小波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1998(3):36-42. [24] 阎凤台,郭江勇. 陇东伏旱分析及其预报[J]. 甘肃气象,1990(3):2-4. [25] 冉敬才. 川东南山区玉米避伏旱技术及其应用[J]. 作物杂志,1994(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