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学部.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1):94-95. [2] 赵琳娜,马清云,杨贵名,等.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对重点行业的影响及致灾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4):556-566. [3]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 史军,崔林丽,周伟东.1959―2005年长江三角洲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2):1803-1810. [5] 陈正洪,向华,高荣.武汉市10个主要极端天气气候指数变化趋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1):22-28. [6] 陈正洪. 武汉、宜昌20世纪平均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56-62. [7] 覃军,陈正洪.湖北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3(3):286-290. [8] 张意林,覃军,陈正洪.近56a武汉市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3):253-257. [9] 陈潇潇,郭品文,罗勇.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106-110. [10] 高歌.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7):761-768. [11] 史军,丁一汇,崔林丽.华东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09,33(2):347-358. [12] 魏凤英.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潮灾害的变化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89-295. [13] 赵玲,李树岭,王付华,等.大兴安岭地区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1(4):3-5. [14] 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15-18. [15] 史军,陈伯民,穆海振,等.长江三角洲高影响天气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5,34(1):173-182. [16] 翟盘茂,刘静.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9):55-63,84. [17] 刘赟. 德阳市天气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及农业影响分析[J].农学学报,2019,9(5):69-72. [18] 徐琼芳,王权民,陈正洪.潜江市小龙虾养殖气候生态特征及气候风险[J].农学学报,2019,9(5):73-77. [19] 杨宏青,陈正洪,张霞.湖北省60年代以来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2):162-167. [20]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99-104. [21] 康玲,杨正祥,姜铁兵.基于Morlet小波的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周期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11):149-152. [22] 廖雪萍,覃卫坚,唐炳莉,等.广西近50年暴雨日数变化的小波分析[J].气象,2007,33(12):39-45. [23] 韩春光,蒲云锦,朱蓉慧.新疆石河子58年气温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250-255. [24]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43-51. [25] 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08-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