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3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2] 李伟,程超,张应团,等.不同火棘果实功效成分的聚类分析[J].食品科学,2008,29(9):207-210. [3] 王三根,邓如福.野生植物火棘的开发利用及生理生态[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88(3):13-15. [4] 梁巧丽,高宏成.火棘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9(9):214-215. [5] 褚英新,段全猛.东北火棘的繁殖育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2(2):38. [6] 李永生. 太行山石灰岩区火棘水保经济林林分模式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1996,6(2):176-177. [7] 侯建军,魏文科,薛慧,等.野生火棘的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15-18. [8] 马子清. 山西植被[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 沐建华. 文山州石漠化治理9种先锋植物生态恢复价值[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6):31-34. [10] 梅兴国,万国晖,周忠强,等.火棘果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2,25(5):329-330. [11] 柴立,郑亚玉,谢宝忠,等.赤阳子开发应用系列研究之一——赤阳子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8(1):38-41. [12] 何蓉蓉,李维熙,李怡芳,等.火棘果实提取物的美白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184-188. [13] 刘芳,巢强,王磊.火棘的开发利用价值[J].河北林业科技,2006(2):51-57. [14] 李淑久. 火棘属果实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5,15(3):225-228. [15] 李芳兰,包维楷.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5,22(增刊):118-127. [16] 王勋陵,马骥.从旱生植物叶结构探讨其生态适应的多样性[J].生态学报,1999,19(6):787-792. [17] 孟庆杰,王光全,董绍锋,等.桃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特征与其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3):123-126. [18] 尚富德,董美芳,袁王俊.桂花叶解剖结构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07-210. [19] 李正理. 旱生植物的形态和结构[J].生物学通报,1981(4):9-12. [20] 赵耀新. 鹿蹄草根状茎、叶器官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23-25. [21] 李广毅,高国雄,尹忠冬.灰毛滨藜叶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1):48-51. [22] 石匡正,杨晴,郭学民.杜仲雌雄株叶片的解剖结构比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1(2):24-27,80. [23] 杨美娟. 荆条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356-2358,2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