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丽. “高温逼熟”和“小满寒”对江西省早稻产量的影响[J].气象,1990,17(10):47-49. [2] 钟飞,付慧.吉安市近50年早稻灌浆期高温危害的初步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08-109. [3] 谢志清,杜银,高苹,等.江淮流域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J].气象,2013,39(6):774-781. [4] 万素琴,陈晨,刘志雄,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S2):316-319. [5] 汤昌本,林迢,简根梅,等.浙江早稻高温危害研究[J].浙江气象科技,2000,21(2):14-18. [6] 谢远玉,张智勇,刘翠华,等.赣州近30年气候变化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88-393. [7] 曾凯,居为民,周玉,等.高温逼熟等级对早稻产量与品质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120-125 [8] 查光天,鲍思祈.气候因子对早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1986(4):176-179,198. [9] 黄义德,曹流俭,武立权,等.2003年安徽省中稻花期高温热害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385-388. [10] 陆魁东,黄晚华,申建斌,等.湖南一季超级稻种植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79-83. [11] 田俊,聂秋生,崔海建.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气象指标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6):710-714. [12] 任红松,朱家辉,杨斌,等.EXCEL在通径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6(3):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