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立敏. 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梁永兰.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以滇中地区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3] 胡峰,吴荣华,王建军,等.古村活化概念模型及其规划应用[J].规划师,2016,32(S2):84-89. [4] 杨飞. 基于资源脆弱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探索——以云南腾冲市银杏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S2):78-83. [5] 吕红医,杨晓林.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J].中国名城,2016(4):84-89. [6] 汪灏,廖宇航.基于集合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村落更新[J].规划师,2017,33(1):120-127. [7] 邵甬,付娟娟.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2):82-88. [8] 黄家平,肖大威,贺大东,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6):104-108. [9] 彭剑波,张晶晶,黄志清,等.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内涵与推广研究[J].中国名城,2017(9):11-17. [10] 张浩龙,陈静,周春山.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7,41(4):74-80. [11]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2] 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ED/OL].2019-07-23.http://www.gulou.gov.cn/zwyw/3037.htm. [13] 张小辉. 村落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及其机制研究——以随县典型乡镇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 师永辉,毛学刚.豫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河南新县丁李湾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3):172-176. [15] 张东、田银生.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6] 杨贵庆,戴庭曦,王祯,等.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6(3):45-54. [17] 杨贵庆. 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68. [18] 邵甬,胡力骏,赵洁.区域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6(03):98-105. [19] 薛姣. 河南省传统村落类型与形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20] 周洁.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21] 张建. 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设,2018(3):5-10,31. [22] 左其亭.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3] 左其亭,韩春辉,马军霞,等.和谐度方程(HDE)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37(12):3281-3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