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8-20. [2] 李建春,袁文华.基于GIS格网模型的银川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988-1001. [3] 李昊,李世平,银敏华.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50-56. [4] 蔡运龙. 持续发展──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J].应用生态学报,1995,6(3):329-333. [5]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 [6] 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5, 15(2):113-120. [7] 孙奇奇,宋戈,齐美玲.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234-238. [8] 鲍艳,胡振琪,柏玉,等.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87-90. [9] 王鹏,况福民,邓育武,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衡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68-172. [10] 孙丕苓,杨海娟,刘庆果.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 27(9):1520-1530. [11] 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12] 张小虎,袁磊,宋卫方,等.基于灰关联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19-20. [13] 柳思,张军,田丰,等.2005—2014年疏勒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生态科学,2018,37(3):114-122. [14] 任金铜,杨可明,陈群利,等.贵州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41(5):158-165. [15] 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等.主成分聚类分析在省域物流规划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549-552. [16] 周飞,郭良珍,陈士银,等.湛江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与限制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202-206,211. [17] 张茹,戴文婷,刘兆顺,等.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白城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59-266. [18]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基于GIS的中国物质积累基础评价:从分县到分省[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7):1234-1245. [19] 杜忠潮,韩申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9, 29(6):198-202,207. [20] 徐美,朱翔,李静芝.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冰川冻土,2012,34(5):1265-1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