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秀茹,王秋兵,石水莲.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土壤通报,2008,39(2):209-213. [2] LI X B,WANG X H.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1981-2000[J].Asian geographer,2003,22(1-2):27-42. [3] 刘洪,廖铁军,黎德川.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乐山市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59-62. [4] 高永生,朱连奇,孙奇.农用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0,32(2):52-55. [5] 赵会顺,陈超,高素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5):112-119. [6] 王向东,刘小茜,裴韬,等.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J].地理学报,2019,74(9):1853-1865. [7] 杨伟,李晓华,张海珍,等.基于产业差异的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效益测度研究——以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6):99-106. [8] 谭勇,徐文海,韩啸,等.新时代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以长沙梅溪湖国际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9):200-205. [9] 陈水英,毕如田,曹毅.忻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103-108. [10] 王培东,赵丽,杨皓,等.基于PSR模型的沧州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4):57-63. [11] 洪舒蔓,郝晋珉,杨立,等.潍坊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2011,1(4):57-61. [12] 李莹,胡银根,李坤,等.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技术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61-68. [13] 贺三维,潘鹏,诸云强,等.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60-467. [14] 武美丽,敖登高娃,赵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30(9):97-103. [15]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热带地理,2011,31(1):71-76. [16] 杨木壮,曲林静,简梓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多因素综合评价——以珠三角经济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8-10. [17] 廖青月,陈宗祥,刘友兆.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2):1089-1092. [18] 夏珩杰. 基于GIS的重庆秀山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S2):6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