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平,王晓明.西充县:有机农业大县的绿色崛起[J].中国科技投资,2013(Z6):50-53. [2] 沈茂英,杨程.乡村振兴战略的丘陵地区实践及其可持续性探究——来自西充县的调查[J].决策咨询,2018(2):6-11,16. [3] 敬华英. 浅谈助力“有机西充”的绿色防控策略[J].四川农业科技,2018(2):36-37. [4] 王龙昌,谢小玉,张臻,等.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1-5. [5]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等.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6(6):48-50. [6] 熊瑛,王龙昌,赵琳璐,等.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碳平衡及经济-环境效益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1):1653-1662. [7] 刘永红,何文铸,杨勤.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四川盆地多熟超高产技术途径探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 陈远学,刘静,陈新平,等.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6):68-79. [9] 郭庆.荷兰豆—甘薯栽培模式效益分析及主要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8):27,32. [10] 刘永红,岳丽杰,杨勤,等.西南地区玉米农作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玉米科学,2017,25(3):99-104. [11] 田波. 西充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设施建设(甘薯贮藏窖)探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6):92-93,97. [12] 李秋. 四川省南充市农科院育成“南紫薯008”新品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21. [13] 黄钢,沈学善,屈会娟,等.供给侧改革与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4] 四川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四)[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5):52-53. [15] 占子勇,杜杏花.南薯88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93(2):36-37. [16] 屈会娟,刘莉莎,沈学善,等.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46-51. [17] 乔月静,王雪娇,武宝悦,等.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及甘薯根际茎线虫数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800-803. [18] 高清海,袁兴茂,陈敬者,等.河北省甘薯种植及其生产机械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8,22(4):72-75,100. [19] 曾燕楠,程润东,王勇,等.江苏丘陵地区鲜食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3):76-78. [20] 杨航,李云,李晓慧,等.贵州甘薯品种筛选试验[J].农技服务,2018,35(4):30-32,35. [21] 冯俊彦,赵珊,李明,等.四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及I. trifida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17):5667-5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