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崇梅,傅崇辉.人口规模与废污水排放量关系的动态稳定性研究[J].资源科学,2016,38(6):1169-1178. [2] 丁焕峰,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影响因素:基于EKC曲线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17-122. [3] 易志斌,马晓明.我国跨界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151-153. [4] 朱德米,李明.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3(8):41-44. [5] 王立平,黄黎利,胡义伟.越界水污染“稳健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EBA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1-8. [6] 肖羽堂. 中国水资源与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1):50-56. [7] 王书明,张彦.我国水污染与环境正义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50-54,92. [8] 张晓. 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2014(10):11-24. [9] 张军,夏训峰,贾春蓉,等.中国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影响因素及情景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5):397-399. [10] 王鹏,谢丽文.污染治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与污染治理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51-58. [11]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三元素[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4):410-415. [12] 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10-116. [13]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80-289. [14] 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34-38,65. [15] 冯尚友. 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 张仁田.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17] CRAMER J C.Population growth and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J].Demography,1998,35(1):45. [18] CRAMER J C.Population growth and local air pollution:Methods,models,and result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2,28(28):22-52. [19] CRAMER J C,CHENEY R P.Lost in the ozone:Population growth and ozone in California[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00,21(3):315-338. [20] 张兵兵,沈满洪.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9-14. [21] 张陈俊,章恒全.新环境库兹涅次曲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116-123. [22] 李敬,王朋朋.人口城镇化与工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16(4):29-38. [23] 倪超军.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35):131-133. [24] 甄晓非. 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33-37. [25] 孔进,刘连光,郝春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9):6-10. [26] 张其仔,郭朝先,孙天法.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纠正[J].中国工业经济,2006(8):29-35. [27] CARRION-FLORES C E,ROBERT I.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0,59(1):27-42. [28]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45-53,94. [29] 尹丽斌. 河北省环境保护投融资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